蒙太奇理论是爱森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套系统的电影美学理论和实践原则,它建立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辩证法基础上。也参考了世界电影的剪辑分拍理论。后主要指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为代表的苏联电影蒙太奇理论,尤其是爱森斯坦的“冲突论”和普多夫金的“组合论”。
蒙太奇的理论和实践是先锋精神和革命意志相结合的产物。受到十月革命洗礼的俄国电影人积极投身于电影创作实践,试图用电影的武器来鼓舞群众,宣传革命。同时,在20世纪初先锋派艺术的影响下,特别是受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他们注重探索全新的电影语言,创立了蒙太奇的理论体系。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强调了“斗争与冲突”的特征:“一个特定的概念从两个元素的冲突中喷涌而出”,并揭示了并列镜头的内部冲突可以产生第三种意义:对物体或事件的评价。普多夫金的理论坚持蒙太奇只是电影现实主义的一种手段,主张在影像的自然流动中组合镜头,形成隐喻。
库里肖夫认为,外在动作的中性镜头,通过造型的手段与蒙太奇相结合,可以赋予演员不化妆、不表演的简单动作以不同的意义(见“库里绍夫效应”)。威尔托夫的“电影眼论”肯定电影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完美,主张捕捉生活,同时强调蒙太奇的联想和组合作用(见“电影眼论”)。它主张通过蒙太奇选取电影观察最重要的时刻,按照联想和节奏的原则组织素材,加强情感感染力,通过文字和图像的蒙太奇来解释电影中的事件和政治含义。
蒙太奇在法语中是“剪辑”的意思,但在俄罗斯已经发展成为电影中的镜头组合理论。蒙太奇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是漆画界自由式绘画的意义。
当不同的镜片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具有每个镜片单独存在时所不具备的特定意义。这种写法也叫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构图两个方面。画面构图:由许多画面或图案并置或叠加而成的统一画面作品。画面剪辑:制作这种艺术组合的方式或过程,是将在不同地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一系列镜头进行排列组合,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当不同的镜头组连接在一起时,往往具有每个镜片单独存在时所不具备的意义。比如卓别林把工人赶进工厂大门的镜头,和被赶羊的镜头是连在一起的;将春天普多夫金冰川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联系起来,让原本的镜头呈现出新的意义。爱森斯坦认为,当逆势镜头连在一起时,效果“不是两个数之和,而是两个数之积”。借助蒙太奇的效果,电影享有极大的时间空自由度,甚至可以构成一个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室。
蒙太奇可以产生除了演员动作和摄像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尤其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先后对蒙太奇的规律和理论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形成了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相关作品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