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洞,原名灵岩寺,别名宾阳三洞,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穴组成。宾阳洞位于龙门石窟西山石窟,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
宾阳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赵文皇后挖掘的第一个皇家洞穴,以纪念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官方历史上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
阿明人彭钢曾在《龙门石像题录》中写道:“当时民肥被锤,所有钱财都是以穷妖为代价”,指的就是洞穴的挖掘。宾阳三窟修建前后耗时24年,就业80多万人。但北魏时只有宾阳中洞建成,宾阳南洞和宾阳北洞直到隋唐才建成。
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皇后赵文所建的洞穴之一。宾阳洞包括北洞、中洞和南洞。
北东
凿始于北魏,完成于唐初(公元641-650年)。主像为阿弥陀佛,火焰图案背光复杂生动。
宾阳北洞前壁主佛像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罕见的佛教手印。按照双手的姿势,挺胸,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小指合拢,其他两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无名指、小指弯曲,其他手指伸直,都是可以传递坚强意志的手印。
这尊佛像因为拇指风化,食指和中指间隙过大,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与现在大家习惯摆的剪刀手颇为相似。洞口两侧的“龙头”柱基与北魏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相同。是北魏完成的作品。
中间孔
建于景明元年至郑光四年(公元500-523年)。洞穴平面呈马蹄形,顶部呈穹顶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正面墙上雕刻着主佛释迦牟尼及其两个弟子和两个菩萨的塑像。南北墙上有两尊佛和两尊菩萨。佛菩萨身材修长,温文尔雅,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秀骨轻象”的典型代表。
地面以荷花图案装饰,表示荷花池。洞中央浮雕着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个艺妓和两个撑天,流苏窗帘形成莲花罩。正面墙上有大型浮雕图像,如伪装的维摩诘,王子牺牲自己喂老虎的照片,王子那达的慈善照片,皇后和皇帝拜佛的照片,以及十神的雕像。1978年,为了保护洞雕,拆除了砖门洞。让名不见经传的四头四臂一头四臂护法重见天日。
中洞的发掘耗时24年,其壮观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中最高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正中,瘦长秀气,慈眉善目,微微一笑。叶佳、阿难两个弟子以及文殊菩萨和普贤两个菩萨站在周围。叶佳的形象是老成持重,阿难的形象是活泼开朗,看起来栩栩如生。
佛像的服装由北魏初期的露右肩、过肩式变为褒服,这是孝文帝汉化政策在石雕艺术上的体现,洞顶雕有莲盖,四周是优雅脱俗的艺妓——乐天派和朝拜者。原来,洞内壁两侧雕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皇帝拜佛图”和“皇后拜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南东
发掘于北魏,完成于隋朝(公元595-616年)。阿弥陀佛脸型丰满,嘴唇厚实,服装线条自然流畅。石窟造像北魏雄浑雄伟,唐代活泼,属于过渡时期的风格。洞穴中许多雕像上的铭文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