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的历史

聚客2022-06-06  22

古代文献《巴谢》记载了当时西藏国王赤德祖赞从尼泊尔请来的工匠和雕刻师的信息。据说,位于王耀半山腰的查拉鲁夫石窟是吐蕃时期为松赞干布的汝勇妃子修建的。“茹永飞在查拉鲁夫雕刻大梵天等佛像。那时,盐的价格已经上涨了八十倍之多。工匠在雕刻中每生产一升岩粉,他们的报酬就是给一升盐,在岩壁上雕刻石窟和殿堂。花了十三年才完成。”

药王山摩崖石刻

这种支持石窟的形式在北魏和隋唐时期很流行,唐代以后就很少见了。然而,在王耀,仍然可以在现场看到这个石窟的风格,这也可以证明这个石窟的挖掘时间与历史记录基本一致。因此,通过对查拉鲁夫石窟造像的考察,可以断定药王山摩崖的发掘始于吐蕃时期。从那以后,也就是说早在吐蕃王朝前期,药王山就已经开始了佛像的雕刻。

五世达赖喇嘛写的《西藏王侯志》中也有这样一段与石刻有关的资料。大致内容是:“藏王亲眼看见了在那里自然出现的六字真言,立即沐浴,虔诚祈祷。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自然出现在岩石上。松赞干布,即从尼泊尔请来的一些造像技艺精湛的工人,根据自然出现的佛像的人物和精神,精雕细刻出清晰的佛像。”

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随着西藏地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佛教信仰的深入和普及,造像刻字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新作品刻在山上,最大的有几丈,小的不足方寸。

石鼓文

初唐天兴(今凤翔)三十院发现10块鼓形石,每块刻有一首四言律诗,600余字。人们称它为“石鼓文”。石鼓文的发现引起了唐代文人的极大兴趣,许多人对其进行了研究。杜甫、韩愈、魏等人都写过诗。它的拓片也流传到了世界各地,为历代所珍爱。因为诗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秦王的狩猎活动,所以也叫“狩猎”。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其文字为秦大篆,历代评价很高。它结构和谐,美观大方,被誉为篆书“经典”中的极品。唐人以为是年代的周文王或周宣王,宋人提出是秦始皇以前。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公认该石为秦国所刻,但仍有文公、穆公、襄公、龚贤之说。

石鼓发现后,搬了很多次家。原石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复制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7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