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府为什么要控制盐

历代政府为什么要控制盐,第1张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盐的味道,人体也需要盐来帮助调节。在古代,盐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可以控制各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商品。在早期的朝代,国库的大部分来源是通过盐。所以当时的皇帝是绝对不会让民间卖盐的。一旦被发现,将是重罪。对于古代人来说,盐可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个看似普通的物品会变得如此重要。

在古罗马,士兵会按日领取一种叫做“salarium”的特殊补贴,这种补贴不是钱,而是盐。虽然军饷后来取代了盐,但拉丁词“salarium”仍然存在。经过法语和英语的演变,最终以“ salary” 的形式出现,用来泛指“薪水”和“薪水”。现在物质生活很优越,盐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但是,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盐业发展史。可以说,盐是立国之本,富强之基。

盐之所以如此重要,要从盐的特性说起。盐的补充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盐的咸味来自于丰富的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钠能促进消化,增加食欲,辅助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在古代,对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吃盐,身体虚弱,无法从事农业生产,行军打仗更是空空谈。

另外,在古代,食物不易长时间保存。古人发明了腌制的方法,把蔬菜和肉做成咸菜和咸肉。结果,食物的保质期大大延长了。大家可以留着自己用,以防万一。商家通过异地销售来盈利,类似于现在的冷链保鲜运输。

在古代农业社会,个人通过耕作满足温饱,只有盐需要外供。除了分散的沿海地区,中国内陆的产盐区相对集中,如山西的解州、四川的自贡、陕西的花麻池等。一个嗅觉敏锐的商人首先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将原本孤立的个体连接成一个贸易网络。

第一个重视盐业发展的国家是齐。周武王灭商朝,建周朝,姜子牙因功受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区),建立齐国。姜子牙的齐国,要修政事,顺风俗,简礼仪,开工商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盐业和渔业贸易。繁荣的贸易和宽松的商业环境给齐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史记·货殖列传》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太公王封于一营山中,地淹卤,人少,太公劝其做女工,绝技鱼盐,而后人物归之,无不收敛。所以关琦穿衣服遍天下,海獭聚在一起,面面相觑。”

以齐国首都临淄为例,凭借古吉水的水运优势,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向外国出口食盐,以换取齐国急需的粮食和产品。因此,临淄逐渐发展成为东部第一大都市。齐桓公春秋中期,临淄人口20万;战国中期为35万余;到汉武帝时,已达50万。在《战国策·齐策一》中,苏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临淄七万户,官盗之,故下户三人,有三千七百二十一万”。空之前的人口增长是临淄对外贸易繁荣的标志,是食盐红利的综合体现。

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盐业对国家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了“官山海”制度,即朝廷垄断盐业,贩卖私盐者将被处以死刑。在古代,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购买食物,食物在商品交易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盐和食物是不可分的。如果控制了盐业,就控制了整个农业贸易。此外,盐还有“隐形税收”的功能。盐的个人消费量很小,他们对盐的价格并不敏感。人们在购买腊肉时,只关注腊肉本身,往往忽略了国家对腊肉中的盐征收的税。通过控制食盐的产地、数量、价格和流通环节,可以对消费者征税。盐成为古代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之一,甚至可以称为“第二人头税”。

齐国大力发展盐业,通过庞大的贸易网络,天下百姓都向齐国纳税。齐国以盐业为后盾,很快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齐国的成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和食盐专营,富庶了强兵,最终实现了统一大业。

西汉初期,政府实行“与民同息”政策,开放盐市,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盐市。盐商很快变得富有。汉武帝在位期间,连年财政赤字,民间富商“冶炼煮盐,发了大财,却不助民急,民困”。汉武帝意识到盐业对税收的重要性。元寿三年(公元前120年)。司马桑弘羊主持实施“笼盐铁”制度,将盐业经营权重新收归国有。在产盐地区设立“盐师队长”,作为政府的代表,监督盐民的食盐生产。盐由政府购买、运输和出售。可以说,产盐地区在汉代是当之无愧的“国有企业”。

在汉昭帝和王莽的新王朝时期,盐业的垄断有所松动。不同的是,汉昭帝举行了著名的“盐铁论”,主动发布了一些禁盐令,得到了史学界的好评和肯定。但在王莽新朝时期,大商人、大富豪或公开或半公开贿赂地方官员“偷煮”,食盐市场受到私盐的冲击。公元前22年,朝廷被迫废除禁盐令。魏晋时期,各种势力对盐业的暴利垂涎三尺,为盐田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对盐田实行“国营”或“军营”政策,军队控制食盐生产和销售。

隋朝初年,隋文帝隋文帝本着“官民共利”的思想,开盐田、开盐井。个人遵循食盐生产制度,获得生产、经营和销售食盐的权利。没有合法手续的非法食盐,法院会严厉打击。隋末,朝廷对盐业的控制力减弱,私盐泛滥。朝廷经常逮捕贩卖私盐的不法分子,由此引发了无数次民变,其中很多领导人都是贩卖私盐出身。

唐朝的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名为《盐商之妻》,“盐商之妻富金帛,不在乎农蚕。南北不输家,风水是乡舟之家。”描述了盐商的妻子衣食无忧的富裕舒适的生活。唐朝中期,实施了《食盐专卖法》。百姓组织食盐生产,朝廷统一收购,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盐商把盐运到指定的经销点销售。朝廷控制了货源,掌握了批发流程,削弱了盐商的盈利能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唐朝中后期,盐业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宋代是中国盐业发展的辉煌时期。朝廷设立了交通司,是中央与地方财政的中介,起着沟通的作用。让转运掌管盐务,严格控制盐业流通,划分卖盐区域,实行卖界政策。某种盐只能在指定区域销售,不允许越界。北宋时,青海出产的青盐售价为44文,其实际收购成本仅为5文。在西宁,1石大米的价格是400便士,1石大米的重量是100斤。1斤盐折算下来的价值大约是11-12斤大米。以现在的购买力,1斤盐的价格已经接近30元。通过北宋盐朝制度的运作,运销体系不断完善,朝廷国库日益充实。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盐税。

明清时期,朝廷延续宋朝的做法,实行“引商上岸”制度。盐商需要交盐课,收盐介绍,然后从指定的产盐地买盐,再卖到指定的地区去卖。清代盐民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利用古老的设备开采盐井。1835年,自贡石海井钻穿厚厚的岩层,喷出黑色卤水。盐业工作者可能没有想到,这口盐井的井深已经达到了1001.42米,是第一口千米以上的深井。堪称古代工程奇迹。

盐业的垄断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保障了民生的稳定。可以说,盐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物资,受到了历代的普遍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9270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