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城墙是土墙

聚客2022-06-05  49

能保存至今的古城墙少之又少。就连人们常说的“长城”也是秦朝修建的,但实际上真正的秦长城早已不在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不过最近成都发现了唐代古城墙。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唐朝的城墙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面什么样的墙。

5月20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最新考古成果:在金童桥附近发现了唐代、五代和清代的城墙,为研究不同时期成都古城墙的变迁过程、位置和建造方法进一步补充了资料,为研究成都城市和社会面貌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城墙有望在未来得到保护,展现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

据介绍,2018年10月起,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成都青羊区国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通金桥挂牌用地项目”建设,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发现一段夯土砖砌体部分古城墙,呈东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城墙保存完好。可以分为唐五代和清代两个时期。

城墙初建于唐末,残存长约170米,宽8.9-12米。整个墙体为夯土,上覆砖块,夯土残高约1.6米。砌砖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内砌一层夯土,然后在夯土上铺一层带鹅卵石的泥土,再在上面砌砖。唐后期,城墙两侧为砖墙,残高约1。 5米。所用的砖有不同的规格,包括汉六朝的花纹砖和唐代的素砖。外墙的一侧有一个散水。宽约1m,铺设有规律。它有两种施工方法:斜铺和平铺。散水外面用砖固定。

明代城墙只发现夯土墙,堆积在唐城墙两侧,没有发现砖。

清代城墙是在唐宋城墙坍塌堆积的基础上修建的,只有北面的地基,城墙和砖墙已不存在。施工方法基本类似于唐代城墙。地面平整后,开挖基槽,夯实基槽,浇筑混凝土,厚度约33 cm。混凝土上铺设红砂石条,红砂石条应平铺或交错,石缝用石灰浆勾缝。

此次城墙的发掘,进一步补充了研究成都古城墙在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建造方法的资料,为研究成都的城市和社会面貌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去年,在金童大桥附近的饮马河沿岸,成都文物考古队发掘了一段成都古城墙。唐朝城墙的砖和清朝城墙的压脚石之间隔着一个松散的水面。站在散水前,左边摸着唐朝的砖墙,右边摸着清朝的压脚石,脚跨900多年。据介绍,这一段城墙将被就地保护。

在新华大道北校区西路口,向北拐,就能看到远处灰蒙蒙的——成都北校区古城墙遗址。不,跟着新华大道上的汽车和电马走200多米,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右转,就是成都市文物考古队的遗址。在这部影片中,考古学家最近发掘了成都的一段古城墙。

考古现场工作人员江涛介绍,从去年10月开始,考古队在发掘时发现了这座古城墙的夯土和砖砌体部分。城墙东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侧城墙保存完好。江涛指着夯土层上挖出的路,那是明显的层层夯实的痕迹;夯土层向两侧数米,两侧各有一面垂直的“砖墙”。"这是唐代城墙的包砖."江涛说,“不像北方城墙,南方因为天气多雨,土质差,会在城墙中间压实的土外面做一块砖来保护城墙。”

根据裹砖上的花纹,可以大致判断是汉六朝的砖。"事实上,这也符合文献中的记载."他告诉记者,根据文献记载,唐朝后期,南诏多次从南方进攻成都,导致成都城墙损毁严重。甘符三年(公元876年),成都尹与建南淅川骈建成都雒城。"它是在三个月内建成的,并且使用了许多坟墓中的砖块."砖砌的墙下,有一块砖铺的“地”。“这叫散水,是为了防止墙上的流水打到地基上而设置的。”

江涛介绍,从那以后,成都的城墙都是在唐朝的基础上修建的。“明代城墙遗址上只看到夯土墙,它们叠放在唐代城墙的两侧。”从散水地面到外面,是清朝城墙的基石。"三根红砂岩棒起稳定作用."江涛介绍,清城墙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傅康安重修的。

发掘的城墙剩余长度约为170米,宽度为8.9-12米。因此,站在夯土层上,你可以看到城墙的方向,你会觉得自己是在Xi安的古城墙里。然而,江涛说,根据记载,成都的城墙高约8米,顶面只有3米宽。站在散水前,你可以想象左手是唐朝城墙的砖,右手是清朝城墙的压脚石,它在你的脚下已经跨越了900年。

据介绍,这一段城墙遗址今后将就地保护。“这是唐宋以来成都洛城西北角,城墙沿饮马河向内移动,由北向南向东转折的地方。”江涛认为,这次发掘进一步补充了研究成都古城墙在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建造方法的资料,也是研究成都城市和社会面貌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163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