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蚕具有吐丝、定蚕的特性。中国人发现,收集整理蚕丝,可以织成舒适、轻便、吸湿、保健的丝绸。穿丝绸已经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虽然丝绸很贵,但它在欧洲和亚洲仍然很畅销。古代丝绸的价格为什么那么贵?
相传黄帝娶了西陵之女雷祖。据《资治通鉴》“西陵家劝蚕种庄稼,亲蚕起于此。”说明中国在古代就开始养蚕取丝了。1925年,陕西夏县尹喜村出土了一件半壳古董。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判断是半个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宽约1.04厘米。茧的一部分被一把锋利的剑切掉了,大约在6000年前。银村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为中国缫丝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
在古代,丝绸的价格居高不下。这既有丝绸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至于丝绸本身,战国时期对丝绸的品种进行了细化,主要有丝、绢、锦。
丝绸是平纹织物,具有轻便、耐用、平整的特点。丝绸是有花纹的织物,分为逐经提花和逐经提花。织锦是一种经过人工加工后织出彩色图案的丝织品。它美丽、优雅、庄重,价格最高。
在《释名》中明确写着“锦为金,辛苦而辛苦,其价如金,故其字以帛金而成。”所以古人有“一寸金为贵”的说法。根据花在经纬上的不同,织锦分为经织锦和纬织锦。中国四大名锦,如南京云锦、广西壮锦、苏州晋松和成都金淑,增加了丝绸的附加值。
织一根丝需要两个人,织一根需要五天。织一匹马需要五个人,时间更长。有些专门为皇室和贵族设计的织锦面料甚至可以用好几年。丝绸的价格在上涨,包括很多人造价值。
蚕丝的优良品质也决定了其本身的高价。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件素纱衣,有立领、右领、直领。这件衣服长128厘米,袖子长190厘米,布料大约2.6平方米,重量只有49克。除去厚重的衣领、袖子、裙边,纯纱的重量只有20多克。
中国通过垄断丝绸技术获取高额利润,间接推高了丝绸价格。公元前200年,在朝鲜在华移民的帮助下,首次获得了制丝技术。公元四世纪,印度实现了零养蚕的突破。公元六世纪,罗马帝国真正掌握了制丝技术。
除了技术垄断,物流成本也成为了丝绸涨价的重要原因。西汉时期,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到达西域,连接中亚和西亚,最后到达罗马帝国。中国生产的丝绸畅销沿途国家。由于路途遥远,到达罗马的丝绸经过商人添加后变得非常昂贵。
公元2世纪,一磅一级的中国丝绸卖12盎司,相当于454元的丝绸和360克的黄金。仅这一项,罗马每年至少花费5000万塞特,相当于42.5万金镑。公元301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抑制罗马人对丝绸的狂热消费,强制实行中国生丝价格,约为每磅274金法郎。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提出:“从整体上看,罗马对东方的对外贸易严重超支,必须用金银锭或钱币来弥补。这种财政枯竭也是罗马帝国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李约瑟是对的。购买昂贵的丝绸是罗马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汉《说文解字》中最早出现“钱”字,“货、财、钱、帛”。其中,丝指的是蚕丝。它和硬币同时流通。与充当中间等价物的铸币不同,丝绸实现的是等价的物理交换。
东汉延平元年,“立春之日,使者赐文官司徒思空帛三十匹。九岁和十五岁。武官邱将军,各六十。各拿吴金队长30次。武官也是文官。”可见,丝绸已经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
此外,据《隋书》记载,“鲁率一分为帛。分一分钱小米。分了钱。”也就是说,当时公务员的俸禄是以丝、粟、钱三种形式发放的,其中丝占了首位。
公元618年,唐朝被李渊称帝。唐朝国力强盛,西域各国都是为客人服务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纷纷认识到丝绸的货币功能。据吐鲁番有关文献记载,唐朝天宝年间,一匹二等波斯顿骆驼需要33匹帛,一匹二等草驼值30匹帛,一匹多宝呼奴可换21匹帛。
丝绸产于中国,西域好马多。两者都以等价交换所需商品,实现商品流通。天宝二年,生丝制品“大连”可兑换二马、二马、下马。价格分别是9、8、7,丝绸的货币特征越来越明显。
唐代诗人在货币功能的基础上,为丝绸增添了文化气质。杜甫《两为道》中用“再续前缘衣晚春光,金孔雀金麒麟”来表现一个淑女的生活状态。李商隐有诗说:“早在我遇见她之前,时间就已经过去了,但自从我们分开之后,时间就变得更长了,东风起了,百花齐放。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每晚蜡烛都会把灯芯抽干。”这首诗一出,就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丝绸的强势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末。当时官办丝织机构纷纷成立,以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杭州织造局为主,民间涌现出许多大小不同的丝织作坊,种类繁多,产销两旺。在对外贸易中,生丝和丝织品贸易已形成一定规模。
然而,这只是现代丝绸业的昙花一现。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挤走了丝绸业的利润。西方列强大量倾销廉价的机制外国织物和丝绸,造成大量滞销的地产丝绸。双重压制下,丝绸业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走了下来,沦为普通商品,风光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