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西北部城市都灵,自公元16世纪以来,约翰大教堂附属的礼拜堂里一直保存着一件镇市之宝,世世代代受到基督教信徒的崇拜。这块被称为基督教的圣衣,就是举世闻名的“都灵裹尸布”,也被称为“耶稣裹尸布”。
公元一世纪,耶稣出生在伯利恒,他的母亲是圣母玛利亚。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30岁开始在巴勒斯坦传教,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的精神和道德领袖。
耶稣和门徒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犹太人的仇恨。由于叛徒的背叛,耶稣被罗马帝国在犹太的总督彼拉多逮捕,并被判处钉死在十字架上。
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门徒纷纷逃走,没有人来收殓他的尸体。幸运的是,“有一个人名叫约瑟,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善良而公正...这人去见彼拉多,要求耶稣的身体。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没想到,第三天,耶稣奇迹般地复活了,坟墓开了,不见了。他的门徒彼得听见这话,就急忙“跑到坟墓那里,往下一看,只见细麻布独在一处,就回去了,对他所做的事感到希奇。”——这就是西方复活节的由来。
对于这块细麻布的下落,《圣经》经文没有再解释。直到1353年,裹尸布还在法国巴黎的查努伯爵手中,1357年在其领地的利利教堂公开展出。1432年,裹尸布又回到了萨夫瓦公爵的手中。没过多久,公爵的房子意外失火,裹尸布受损。幸运的是,裹尸布只是轻微受损。之后,裹尸布被转移到意大利都灵大教堂公爵的住所。1983年,这块布被庄严地保存在一个银盒子里,供奉在都灵天主教堂的圣坛上。
耶稣裹尸布长4.35米,宽1.09米,上面有被鞭打和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的血的图像。该像身高1.8m,长发垂肩,双手交叉放在腹部,头、手、肋骨、脚上都有清晰的红色血斑,与圣经中记载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的状态相同。
裹尸布真的是耶稣基督受难的遗物吗?数百年来,历史学家、宗教学家和科学家一直在争论它的真实性。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和人类好奇的天性,1986年9月29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一次技术研讨会,由宗座科学院院长主持。都灵大主教、宗座科学院的22名代表以及来自法国、瑞士和英国的科学家出席了会议。会议达成一致,同意将邮票大小的样品切开,用世界先进的超高灵敏度加速器质谱仪(AMS)进行测量。
1988年4月21日,大英博物馆考古权威与大主教一起来到都灵大教堂,从传说中耶稣受难的裹尸布上剪下长7厘米、宽1厘米的布条,分成三小块,分别送到亚利桑那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AMS断代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表明,三个实验室达到了极好的一致性,每个结果的差异在120年以内。裹尸布制作于公元1260年至1380年之间的可能性为95%,而100%的确定性则表明绝不会早于公元1200年。1988年10月13日,都灵大主教兼红衣主教巴列斯特罗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这块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基督徒视为神圣的耶稣基督裹尸布,并不是用于耶稣受难的,而是中世纪编织的赝品。至此,所谓耶稣裹尸布的真相大白。
然而,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了。据说有科学家用“微量化学方法”对裹尸布进行了重新取样和分析,惊奇地发现在1998年的实验中,三个实验室的测试样本只是都灵裹尸布的一片,而新的鉴定认为主要部分比这一片要早得多。这块补丁是被火烧坏后补上的。因为当时补得很仔细,又因为年代久远,就在临考前剪到了补丁。实验表明,裹尸布的主要部分比补丁要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