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和贵州等省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黎族的经济状况如何?
新中国成立前,黎族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不平衡。占黎族总人口和面积94%以上的地区,和当地汉族一样,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相对发达,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略低于汉族地区。
虽然铁农具如犁、耙、铲等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但并不常见。农民通常用木耙来耙田。农业以水稻为主,其中旱地一茬多,水田二茬少。耕耙,疏于耕作除草,很少施肥,亩产只有150斤左右。
种植“山岚大米”更为广泛。把山林砍了烧掉,戳洞种上。两三年后会弃之不用,在另一个地方焚烧耕种。“山岚水稻”约占所有水稻播种量的5%。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处的五指山腹地,现属五指山市,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度残余浓厚的“亩均”制。当时,亩制地区有26个乡,13000多人,约占当时黎族人口的3.73%。“和睦”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于黎族一般地区。制作以和睦为蓝本,全部使用木耙或竹耙。铁制农具包括犁、锄、钩刀、铲、手绞刀等。
犁的质量差,犁头小。绞刀是一种收割工具。割大米的时候,一个耳朵一个耳朵的拧。用牛踩泥,然后插秧。“山岚大米”的种植约占水稻播种量的20%。生产中有很多禁忌。如遇牛日,不能耕牛或耙田。鸡日,女人拔不出苗;你不能犁地、耙地、播种、收割等。在蛇日和马日。
男女分工更严格。男人负责犁地、耙地、浸泡、播种、灌溉、采摘水稻、防止动物危害和焚烧山坡。妇女管理选种、移植、除草、收割和播种山坡上的水稻种子。简单的劳动合作更为普遍,不分工种,不分轻重,大家一起劳动2。每亩水稻年产量只有120斤左右。一般在村里进行狩猎,捕获物在村里各家各户之间平均分配。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领导海南各族人民清剿土匪、反霸。特别是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解决了贫困农民长期以来渴望解决的土地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松涛水库、石碌水库、大广坝水电工程等一大批水利设施相继建成,逐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50年代铁农具的使用,60-70年代农业“八字宪法”的实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采用和推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海南建省以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普网络,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等等。它改变了黎族地区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面,农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黎族人民在解决温饱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热带作物、冬季瓜菜等特色农业,大大拓宽了致富门路。
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在黎族地区逐渐形成了基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局面;橡胶、椰子、腰果、剑麻、咖啡、南药等热带经济作物已成为黎族地区的优势产业。冬瓜、毛瓜、甜瓜、豆类、番茄、辣椒等。已种植200多个品种,不仅有本地供应,还出口岛外,远销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