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葬的研究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学科,其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把“悬棺葬之谜”称为通称。下面简单介绍一个与民俗学研究最为密切的问题:这种奇特的葬俗是如何形成的?
在居住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悬棺起源的传说:古时畲族始祖盘瓠王娶了高辛帝的三公主为妻,育有三男一女。全家搬到凤凰山打猎种田。因为盘瓠王是从星星上生下来的,不能生也不能死,所以他死后,他的儿孙们就用轮子和绳子把棺材放在凤凰山悬崖峭壁上的山洞里。它从后世传承下来,形成了古代畲族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在古代写成“于”,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一个大人物死后,棺材被挂在一个有轮子的崖洞里,被埋葬了。
上述传说点出了古人为了“死不落人间”而进行悬棺的意图。那么,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悬棺葬习俗是否也受同样的观念支配?就笔者而言,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进行过论述。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只是丧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来说,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关系密切。当时中国的葬墓遍布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区。青海乐都刘湾马厂墓葬的木棒封闭,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棺椁,都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洞穴墓葬和独木舟棺椁的萌芽。悬棺洞墓的出现,本质上是将地下深处的洞穴及其棺椁抬向高处洞穴的变化。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人的石居有关,是人们穴居生活的反映。既然人出生时住在山洞里,死后就应该葬在原来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其实与战争和科技水平有关,没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不过,反驳者指出,到目前为止,没有数据显示这种埋葬习俗的形成与战争有关。
有些人认为悬棺是孝顺的象征,或者是追求好运的象征。如唐代张坤记载古人崖葬习俗,“卑者以为孝”,导致家人丧亡。元代李京的《滇志》记载,当地一名仆人死后,棺木被悬挂起来,以“先降吉利”。也有人认为,在古代,岳、溥及其后裔多居住在幽僻的山林中,把险峻的峰峦视为生命的依托,或因其人迹罕至、不可触摸而产生神秘感,进而将其作为神灵的居所或上天之路加以崇拜。因此,他们把死者的棺材放在险峻的山川悬崖之间,不仅使死去的灵魂接近不朽的王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容易皈依不朽的王国。
比如阿清董天公的《武夷山志》,记载了西王母在武夷山设宴款待村民的传说,并将埋葬悬棺的悬崖入口附近放置棺材的木棒称为“虹桥板”,认为村民们就是从这些“虹桥板”上跨过空来赴宴的。据此,有学者推测,这些木条的真正用途在于沟通道路,即虹桥跨越空,让崖洞中的魂魄自由出入,重返苍穹。
但也有人否定这些观点,认为西王母是东汉以后道教中的女神,三千年前生活在福建的古越人不可能超越同时期汉族社会的发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王国”;至于“土鸡”、“孝”、“孝”的含义,则是汉文化对晚期悬棺葬影响的结果,反映了悬棺葬所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变,但不是其最初的概念意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纵观悬棺遗存的分布,几乎都是在临河的悬崖峭壁上,所有展示悬棺的民族都有“依水走山”的特点,而丧葬的形式主要是用整木挖掘的船棺和轻舟棺。如果我们综合分析棺材的摆放、埋葬制度和埋葬方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悬棺习俗是在原始宗教鬼神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些习惯于水上生活,以善造船船著称的人们深信,祖先死后,鬼虽然在另一个人鬼分离的世界,但并没有离开他们生活过的地理环境,会永远与家人和子孙后代在一起,保佑他们繁荣昌盛。所以船形棺或独木舟形棺的主要意义并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普渡的灵魂回到故乡或航行到另一个世界,而是满足了幽冥祖先的生活需要。至于把棺材放在绝壁上,要尽量避免人类、动物或其他因素对遗体的伤害,让先人的灵魂永远安息,在阴影中得到他们的保佑和祝福。
还有人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入手,探讨悬棺葬的起源。例如,杨军和郑从吾在讨论四川古濮人悬棺葬时,认为这一习俗的成因可以在僰人(今天居住在宜宾的濮人也叫僰人)的传说中得到正确的解释。
博(bó)人民间故事集《悬棺之谜》中有一个传说:当博人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的祖先告诉他们,逃避疾病死亡威胁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岩葬。可见,仡佬族之所以葬于岩石中,是因为岩石保护了他们,这是石头崇拜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博人拜石,如他们所说,因为他们把棺材埋在悬崖上是为了乞求和平;另一方面,他们希望石头能送给自己,这样他们的群体才会兴旺发达。《太平天国调查》卷五十三记载,马湖江南岸有“乞石”,“此处乞子之民有考”。很明显,仡佬族的岩葬蕴含着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对繁衍的追求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