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怎么看

聚客2022-06-05  26

现代人的镜子都是玻璃的,而古代人用的是铜镜。那么铜镜真的能发光清晰吗?

现代大家习以为常的玻璃镜子,是1835年德国化学家发明的,他将硝酸银与还原剂混合,然后涂在透明玻璃的一面。1929年,英国人改进了技术,成为我们今天常用的镜子。

在中国古代,公元前2000年就有镜子的记载。顾恺之的东晋名画中有一个贵族妇女在一个画框前梳妆打扮的场景。在这幅画中,镜子是圆形的,底部有一个高支架。

唐代诗人也多次提到镜子,如“晨镜中见发云变,暮歌中敢寒月”,“月举如镜,海云照宫”,“但镜中名画或名诗中之镜,不是现代的玻璃镜,而是铜镜。

玻璃镜很清晰,但中国古代的铜镜并不模糊。如果铜镜看不清楚,人可以只看水中的倒影。何必做铜镜呢?

铜镜制作工艺

古人把铜、铁、硅、铝和一些不常见的金属如锡、铅、锌等混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熔化炉中熔化,然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凝固冷却后,就成了铜镜的原型。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铜镜大多是圆形的,一面是镜子,另一面刻有各种图案,象征吉祥。现代人认为不清晰的铜镜一方面是误导,另一方面史书和博物馆通常只展示铜镜表面的花纹,看起来很厚,不清晰。

人们往往忽略了出土文物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土壤的浸泡,空气体的氧化,金属本身质地的不稳定等。会让原本明亮的镜子变得锈迹斑斑,呈现绿色和黑色。

最初的产品从模具中取出后,会有专门的工匠对圆形铜工具的一面进行物理抛光,直到抛光后的镜面可以辨认为止。曾经有人尝试打磨现代的铜制50分硬币,打磨出来的小圆片非常清晰。

现在中国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叫“壶灌工”的手工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从需要铸锅的人那里获取铝原料,用高温将铝汁熔入锅内,冷却后稍加打磨,成品就好看了。我相信这曾经存在于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铜镜的制作原理大致相同,但要复杂得多。

农村手艺人做的铝锅,有气泡、砂眼、小裂纹等小缺陷。铜镜的生产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小瑕疵无疑对使用效果和观感有很大影响,即使打磨后依然存在。这时候就要进行镜子最关键的一步——粉玄希和白珐琅。

《淮南子修武训》提到了铜镜表面工艺的制作方法。“镜自始无所述,其粉为玄熙,擦以白发,鬓眉略奢。”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说,明镜刚出模具的时候,还不能显出它的样子,但是用玄希擦拭,用白毛毡打磨,人的鬓角、眉毛、毫发无损的头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段话的本意是以宣西这样的人为镜来学习。明镜若明,全靠玄熙,人不学不行。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到古代铜镜的增亮方法,还可以推测出古代铜镜的成像程度是非常清晰的。毕竟鬓角眉毛都可以照的很清楚,这是电视剧里的黄铜镜照不到的。

至于玄熙是用来磨镜的,文献上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宣锡是黑锡,很可能是汞和锡的混合物。

铜镜在古代堪称奢侈品。铜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体中容易被氧化,镜面上的玄希会越来越挥发。古代有个职业叫磨镜师,专门处理已经不清晰的铜镜。用磨镜器反复擦拭后,镜面光亮如新,但由于磨镜器是用挥发性有毒重金属制成的,所以用了很多年。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广泛使用。后来炼金术士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重金属,用于青铜器,逐渐演变成铜镜。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有限,铜制品价格昂贵。只有皇宫里的贵族才能使用铜镜。随着时代的变迁,冶炼技术发达,铜制品不再稀缺。铜镜成为普通人买得起的商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许多精美的铜镜,背面图案光滑多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在陕西省周元博物馆,有工作人员按照书中的古代方法制作的铜镜,清晰度可与现代镜子媲美。

一面小小的铜镜,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是沧海一粟,但也折射出中国冶炼技术和锻造技术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进步,折射出古代人的生活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98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