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农族和布依族

布农族和布依族,第1张

布农族,又译布宁,是台湾省的一个土著民族,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布农人是台湾省「原住民」中,人口流动最多,延伸性最强的一群。

台湾原住民。总人口仅次于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是第四大原住民。多分布于埔里以南的中央山区及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区。它属于印度尼西亚的马来族。

布农人因为过着山地烧垦的农耕方式,所以散居各地,没有首领制度。而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共同主持部落事务。他们在血缘的基础上,以共同祖先的人结合而形成氏族集团,根据血缘、结合、共性分为小氏族、中氏族、大氏族。大宗族略等于一个社会(粉丝社会),是一个婚外单位(同一宗族的男女不能通婚)。布农人分为六个社区:卡社区,县社区,卓社区,丹社区,栾社区和兰社区。他们和其他高山族一样,普遍崇尚自然,信奉祖灵;只有西方传教士进入山区后皈依了天主教、新教等西方宗教。有初祭、狩猎祭、成人祭、丰收祭等祭祀。酋长是牧师,巫师是全职女性。农业生产包括旱稻、水稻、谷子、黍、红薯、花生、蔬菜、水果等。,也从事简单的手工艺品(织布工、陶工)和梭织。布农族也以八部切分音闻名国际,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切分音法。人口:41 343人(2003年)。

布农人过去分布在台湾省中部海拔1500米的中央山脉。人口约4万。曾有过两次全国性迁徙,分布范围扩大到南投、高雄、花莲、台东等县。布农族分为卓社、县社、丹社、銮社、卡社等五大社区。和泰雅族一样,没有所谓的“领袖”,领袖是“推荐能人”产生的。宗族为主,平均家庭人口10人以上,最多二三十人聚在一起。

传说布农人以前是有文字的。在一次大洪水中,两兄弟带着祖先留下的财宝避难,但负责保管人物的兄弟却把它们弄丢了。从此,布农人失去了自己的性格。它虽然失去了文字,却有着其他民族没有的“画历”。1937年从南投一个族群的家中发现的一幅木雕画历,用象形符号记录了农耕和狩猎,是布农族祖先留下的珍贵的智力遗产。

在台湾省的“原住民”中,最先被国际人士所认识的布农族以其八股文同义而闻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893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5
下一篇 2022-06-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