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以北,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牺牲的军人及其家属。其中大部分是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和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中阵亡的日军,台湾省高砂义勇军等日军3万人。
靖国神社的前身是1869年明治天皇创立的东京招魂社。它的目的是纪念在陈武战争中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士兵。1879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此后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二战结束后,遵循战后宪法中的政教分离原则,改组为独立的宗教法人。
多年来,参拜靖国神社已经成为一些日本政客拉拢选民、展示右翼理念的“个人秀”。日本政客的几次参拜损害了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关系。
“郭靖”出自《左传·Xi公二十三年》中的“我取郭靖也”,意为使国家安定。自1853年美国准将将军佩里要求日本开港(即黑船事件)以来,日本形成了以日本天皇为中心的朝廷和德川幕府两大对立派别。幕府无视朝廷的命令,屈服于准将将军佩里要求开放港口。因此,尊王派总督和萨摩藩的积极分子发动了推翻幕府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人丧生。
于是,尊王派派周帆、萨摩藩在各地成立招魂社,将死于幕府之手的藩军视为“国家烈士”,向他们供奉祭品。成立灵魂召唤俱乐部的目的是“安慰灵魂”和“展示它”,以鼓励一方积极分子的活动。靖国神社的前身东京招魂社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建立的。
但是,日本的祭祀死者的传统是基于“皇权精神”(指因为权力斗争而在这个世界上被屠杀的人的灵魂很可能带着怨恨回来复仇,这个世界的人为了消除怨恨,出于恐惧而祭祀这些死者的灵魂)的信仰向死去的敌人进行友好的祭祀,并基于“仇恨与亲人平等”的原则向死去的敌人进行祭祀。也就是说,招魂社不是历史悠久的日本传统,而是近代以后的新传统。
二战期间,靖国神社曾是神风特攻队的出发仪式。这里经常有二战日本老兵举行各种悼念活动。穿着二战时期的旧日本军服,举行游行示威。
此外,靖国神社大门旁的一座纪念碑上的浮雕描绘了1894-1895年的中日海战。都描绘了当时日军如何英勇作战。
明治维新后,靖国神社供奉着战死的日本军人,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190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今,日本战争死难者纪念馆有近250万座,其中210万座死于二战,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