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节的由来

聚客2022-06-05  21

“哈”或“唱哈”在北京是唱歌的意思,哈节是歌会。哈尔滨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万伟岛和巫山岛在农历六月十日,山新岛在农历八月十日,一些海边的村庄在一月二十五日。虽然日期不同,但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节日通常持续三天,持续一整夜,载歌载舞不绝于耳,周围各族人民也纷纷前来庆祝。

哈节在哈馆举行,哈馆位于村边。上面是木头做的,结实美观。在哈亭的正殿里有一个神龛,那里的神灵(如“镇海王”和“陈超上将”)和祖先牌位是全村共享的。

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环节:一是迎神,二是祭神,三是坐听哈。唱歌是哈节的高潮,耗时最长。

(1)遇见上帝

唱哈的前一天,集结的队伍举着旗帜和雨伞把王座带到海边,远远地迎接上帝,欢迎他进入哈亭。把你养的“大象”(其实是一头猪)开到哈尔滨待三个星期。然后待到午夜,杀了他们。主持哈吉活动的领导组织参加哈吉乡饮酒会。听哈吉的人(也就是有资格坐桌的人)按先后顺序登记在册。每年都是轮到一定数量的状元为“哈头”准备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猪的时候要洗干净,不能脏,不能骂人,这叫“养大象”。节日的时候,看哪只家猪最大,选他。这头猪用来祭祀神灵后,只有8斤猪肉分给大家,其余的由“象农”酌情处理。

(2)祭神

祭神的具体时间是节日当天下午3点左右。仪式开始后,首席祭司首先带领人们欢迎来自大海和天宫的神灵和祖先进入神龛,宣读祭文,随后敬酒并向神灵献上礼物。在祭祀后的娱神过程中,表演内容既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诗词、历史故事的演唱,也穿插了香歌、香舞、酒舞、天灯舞的演唱。

1。酒舞

在劝酒的进酒舞中,舞女们在神案前用颤抖的膝盖反复地以三角形的步伐前后移动。同时,她们的手放在胸前表演“转指转手”等轻柔的舞蹈,其中小手指依次转动带动手腕转动,双手交织、手指转开的“转手转花”等,表达了京族姑娘对神灵的喜爱和崇敬。

2。采茶和蜗牛跳舞

采茶摸螺舞由情歌《采茶舞》演变而来。在歌舞中,“顾涛”(女舞者)通过模拟采茶和海螺捕鱼,在歌曲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青翠的茶林和碧波荡漾的喧闹海边,分享女孩们一起抓蜗牛和小虾的快乐。整场演出就像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让人沉醉其中。

3。对着花起舞

按照京族古老的习俗,如果未婚青年男女做的木屐大小、样式、花纹都一样,那么这对青年男女就被认为是天意撮合的一对。京族民间为此演化出“天意相合”之名,恋人们暗中“串通”花朵的大小、样式、图案,让“巧合”成为花朵的现实舞蹈。

4、天灯舞

天灯舞中,舞者将瓷碗放在头顶,碗上叠放盘子,盘子上点蜡烛。同时,他们双手捧着酒杯,每人拿着一根蜡烛。唱歌跳舞时,三支蜡烛不能灭。如果是群舞的话,蜡烛会闪烁,真的很美。花灯舞的结束打开了亭子内外人们和合唱的闸门,随着歌声此起彼伏的浪潮,由近及远逐渐增添了人声和笑声。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舞,不仅达到了“娱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人身心和精神得到真正的享受。

(3)坐下来听

祭神后,参加宴会,听哈,称为“坐蒙古”(也叫“哈宴”),每席6 ~ 8人。除了“哈头”供应的几个菜,大部分菜都是各家提供的。每顿饭由出席者轮流上菜,“哈妹”边吃边唱。女人只在餐桌上提供食物,但不能坐在餐桌旁。女人和孩子在“哈亭”外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唱哈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一个叫哈哥,又名秦公,两个叫哈妹,又名的女人。

“哈妹”主唱站在“哈亭”的厅堂中央,手里拿着两根小竹竿,边唱边摇边敲,而“哈妹”伴唱则坐在身旁的地上,双手敲打着竹梆子。“哈妹”每唱一句,“哈哥”就按着曲调弹一段尤克里里。这是唱进去的伴奏,直到主唱“哈妹”困了,另一个“哈叔”出来当主唱。哈,歌唱会持续三天。歌曲内容包括民间传说、哲理故事、爱情故事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54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