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在称呼姓名方面有一种特殊的习俗,这种习俗被称为“禁忌”。其总的原则是“禁忌的尊重,亲戚和圣人”。禁忌有两种:国家禁忌和私人禁忌。
国讳,又称官讳,是指全国人民都要避免使用的姓名,主要是皇帝及其祖先、父亲、皇太子等人的姓名。例如,当唐高祖唐元成为皇帝后,尽管他的祖父天蚕土豆已经去世,也没有做过皇帝,但“虎”这个词在当时应该是禁忌。皇帝是天下至尊,现任皇帝,他叫皇帝,皇帝,万岁,陛下。死去的皇帝,叫他的谥号和庙号,一定不能叫他的名字。
即使是与发音相同的名字相关的单词也要避免。所以称呼皇帝的禁忌不仅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还有非常广泛的习俗,比如命名、谈话、书写、书信往来、科举卷子、公函、事物名称等等。凡是与皇帝名字的字音有关的,都是禁忌。你应该特别注意社交场合。一旦被举报,就成了犯罪。
避免皇帝名字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改、删字。例如,当汉武帝叫的时候,就需要避免使用车这个词。在他登上王位后,汉初的大臣车车把它换成了“通”这个词,这个词和“车”的意思差不多。雍正帝即位后,他的二十几个兄弟把“阴”字改成了“云”。而当时的诗人王世贞因为需要避开“子”字,所以改成了读音相近的“正”字。
与皇帝陵墓同名不得不忌讳。康熙皇帝的陵墓被称为竟陵。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下诏,将湖广的竟陵县改为天门县。
另外,事物的名称也要忌讳。山药原名山药,为避唐代宗李渔之名,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宋英宗的赵书即位,不得不避名,“薯”字改为“山”。就这样,山药又被改成了山药。
还有其他避讳的方法,比如去字,避字。比如唐代,前几代寺庙名称与现朝寺庙名称相同时,就采用这种方法。如果名称中有两个单词,则删除一个单词。萧元明在唐高祖犯之名,屈原字改为萧明。使韩擒虎唐高祖的祖父天蚕土豆名讳,去擒韩老虎。
有一些避免民族禁忌的方法,比如漏笔、空字、遮盖等。这些是写作中使用的禁忌方法。遗漏的笔画是要避免的单词的最后一个笔画。如果漏写的笔画变成了另一个字,那么倒数第二个笔画就会漏写,或者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孔子的名字,也是禁忌,秋字变成了“金”字,所以少了倒数第二个笔画。地名中如有秋字,如直隶任丘县,则写成任丘县。
文人和官员在写作中要特别注意禁忌。如果他们忘记了文字、试卷、公文、信件中的禁忌,那就叫“禁忌”,白纸上的黑字就成了不可否认的罪行。
私人禁忌主要是指家族禁忌,即一个家族对长辈名字的禁忌,而其他人在与该家族字面上交谈和交流时,也要遵循他家族的昵称。不然就不礼貌了。
为了避免隐私和禁忌,我们经常改变和替换单词。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写《史记》的时候,一提到“童”,就用“童”。战国时期的张梦潭成了《史记》中的张孟桐。这种禁忌在宋代最为盛行。有一个叫刘文搜的人,因为他的父亲叫岳,所以他从来没有去过(嵩山)和岱岳(泰山),也没有听过音乐。
对自己家长辈很容易犯忌,因为自己知道要避的名字,对别人犯忌就麻烦了。需要知道对方的长辈,也就是名字。古有“入乡问俗,入门问禁忌”之说。后面一个说了一些这方面要注意的。
避免这种私人禁忌比避免国家禁忌更难。避讳民族禁忌主要是避讳皇族,可以通过记住其家族的别称来应对。要避免这种私下的禁忌,你应该知道每个联系人的名字和他的家族长辈。否则不重视,就是不尊重,引起不快或者麻烦。
有些朝代,与家族禁忌有关的官名、官位也被要求禁忌。东晋时,朝廷任命王澍为会稽内史。没想到,王澍以其父之名命名王惠,说应该是忌讳,不肯上任。最后,朝廷想了个办法,暂时把会稽改为“会稽”。王澍无话可说,勉强上前。
这种禁忌盛行于宋代,以至于朝廷不得不从这种习俗中制定出专门的制度,规定凡是官员授予的官职,如官签、地名、官名等,都允许退出。回避的方式有换地、换岗、换官名等。
封建时代,礼法为重,禁忌也是古代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禁忌为尊、为亲、为贤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