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戏的来历

聚客2022-06-04  34

布袋戏古称吊丝木偶,闽南俗称嘉里,也叫线戏。它是汉族古老的传统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艺术家用绳子拉着木偶表演动作。是流行于闽南语地区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传统戏剧。几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稳定完整的演出法规和700多部传统剧目。

历史

据说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邓白城。他的军事顾问陈平用木头做成人的样子,在东、西、南门唱木偶戏。所有敌人都集中在东、西、南门看戏,只有北门空空无一人,毫无防御。所以汉高祖逃出北门,有句俗语叫“陈平是傀儡,汉朝旨在保护天下万民”。

“兴国县的布偶主要流行于君村、永丰、龙坪、社福、樟木、梅角等乡镇。”兴国县文化馆主任肖远明说。现存的布袋戏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台词诙谐,歌词优美多变。更重要的是,兴国布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神韵含蓄,造型生动,堪称民间工艺瑰宝。兴国的布偶一般额头饱满,下颌饱满,眉毛细长,尤其是鼻子圆,嘴唇小,温柔美丽,眼睛可爱的。

布偶面具在设计上也是相当的巧妙,比如多用途的天尾平眉,圆润的线条给人一种柔和飘动的感觉。吴角多为“竖眉”,呈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法苍劲,给人以勇猛果断之感。根据角色不同,线对的结线数量从5根到12根不等,甚至超过20根。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提、拨、钩、挑、扭、荡、闪、摇等手法,赋予木偶艺术生命,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相传唐朝末年,王来到福建,在今天的福州称王时,修建了一座宫殿。中州雇了许多名生,他们在皇宫里抬着布袋戏娱乐。木偶戏随后传入泉州,所以“嘉里戏”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黎戏”已经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泉州木偶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相结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代泉州的李廷机曾为木偶戏写过一副对联:“转眼可开千里,古今事业一夜之间。”可见当时的布袋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表现千里的技巧,包括古今。

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泉州的“嘉里”戏已经非常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段、杂技表演的“布袋戏”形式,形成了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出大型、细致、复杂的历史剧。虽然只有36个固定的形象,但业务已经分成了生活、丹、北、杂四大类,可以演42部剧。比如木莲救母的传统文案,可以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的布袋戏有50多种,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庙观、城隍庙等“四大寺”都有固定的戏班专门为祈福赏神演出。有“嘉黎才子”之称的林与秀才杨秀梅曾联手创作了《说岳》《水浒传》等剧目,从而打破了木偶戏只为婚丧嫁娶服务的圈子。林、连等人还创造和提高了许多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舞蛇、舞伞、织布、打钹等。,极大地丰富了提线木偶的表演艺术。

千百年来,泉州布袋戏不仅成为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成为广大民众乃至士大夫阶层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736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