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正为谥号的文官

以文正为谥号的文官,第1张

在古代,除了皇帝有谥号,其实官员也可以有谥号。例如,唐朝以后,学者和官员都希望有一个像“郑文”这样的谥号。但作为皇帝,谥号是不能轻易加封的,历史上获得“郑文”的文官屈指可数。从古代的书法方法来看,“文”并没有规定配哪一个字,不同朝代文人最高级别的谥号名称也会有所不同。从宋代开始,凡是得到“郑文”的人都有成功的仕途。所以才成为公务员人生的终极目标。

516年7月20日,明朝名臣李东阳进入了最后的生命。

就在这时,他得知皇帝将授予他“郑文”的谥号,他立即喜极而泣。李东阳在朝廷做官50年,入阁18年。他是一个大大臣,历经三朝而不倒。你没见过什么样的场景?他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粗鲁,是因为谥号,一个“义人”,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皇帝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给大臣。

事实上,李东阳也是明朝开国150年来第一位被谥号为“郑文”的大臣。在他之后的100多年里,谢迁是唯一被追授“郑文”称号的大臣。如果加上被加了“郑文”谥号的方孝孺和倪,总共只有四个名额,真正的屈指可数。

清代,谥号为“郑文”的大臣数量有所增加。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朝廷一共颁发了8个“郑文”谥号,即唐彬、刘统勋、朱贵、曹振勇、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和孙家鼐。在这里,除了曾国藩,其他大部分都有担任“钦差大臣”的经历,多少都沾了点皇帝的光。

然而,“郑文”谥号并不是古代大臣谥号的最高级别。唐代有一个比级别更高、更少见的谥号,就是单个字“文”。

“文”字谥号为什么这么高?王莽《于迅》说:“学天地。”能够“掌握天下”的人,不是皇帝就是诸侯,一般的大臣根本没有资格获得这个谥号。所以从西汉到宋朝,近1500年的时间里,得到“文”字谥号的大臣只有5位。

他们是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宋代的杨仪、王安石、朱。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因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侍郎。在文人中,他的官位比较大。但韩愈嘴巴很“不恭”,喜欢在法庭上“胡说八道”,多次被斥到外地。韩愈没有吸取教训。51岁时甚至拍了一张《论佛骨表》,引起大怒,差点掉脑袋。824年,韩愈病逝,被谥号为礼记和《随笔》。因此,人们尊称他为“汉文公”。

白居易是韩愈的同时代人,比韩愈小4岁。在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的时候,白居易也没闲着,和元稹一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也是秀才,做官很有一套,从翰林学士到左赞善大夫。他们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应该是来了又走了,不然也不会互相写诗了。然而,白居易在诗歌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赶上了李白和杜甫。198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5岁。朝廷追授他尚书射的右仆,谥号。

杨仪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18岁考中进士,成为一名正式的工部侍郎。杨毅是一个正直、正直的人。这样的人在法庭上总是不好过。但杨仪不以为然,依然守住了为官的底线。当时,宋真宗喜欢敬神求仙,还搞了封山为泰山的把戏。杨仪多次表示反对,得罪了宋真宗。然而,1020年,杨仪病逝后,谥号给他一个“文”。好像有些皇帝肚子里能撑船吧?

王安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臣。相信大部分人都背过他的《王安石变法》?当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得罪了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一批人。宋神宗死后,高篡了权,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彻底废除新法。王安石很担心,死了。由于当时反对变法的“旧党”,王安石没有得到任何谥号。直到1094年,支持变法的上台后,朝廷才给王安石加谥号“文”,算是“迟来的爱情”。

相信大家都熟悉朱的名字。朱,江西婺源人,福建尤溪人。他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的理学成为的官方哲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孔子,朱是唯一享受过这种待遇的人。正是因为朱弘扬了儒家思想,他死后才得以祭拜孔庙,是孔庙中唯一的非孔子弟子。朱也曾在朝廷为官,先后担任江西南康知府、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黄章阁侍郎、讲解员等职。100年4月23日,朱逝世,享年71岁。朝廷赐谥号“文”字。不仅如此,朱还被追授馆学士,并追授惠公爵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6425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4
下一篇 2022-06-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