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百胜,壮士断腕,中原一蹶不振。
今天江东子弟虽然来了,但他们会随大王回来吗?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
[翻译]:数百场战役让壮士疲惫,士气低落,中原大战的失败难以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还在,但他们还愿意和楚霸王一起东山再起吗?
⑵乌江阁:旧址在今安徽省乌江镇,项羽战败自杀之地。
(2)壮士:项羽。
(3)中原一败:包括项羽的战败。
(4)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项羽起兵之地。
5]肯:不,我怎么能希望。回来:就是回来。失败后,重整旗鼓,重新开始。
杜牧在他的《提乌江亭》中写道:“兵家输赢,意料之外,惭愧的是男人。江东子弟,才华横溢,东山再起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不够宽广。如果项回江东去重整旗鼓,说不定他还能东山再起。王安石则认为项羽失败已成定局。即使江东子弟还在,项也不敢再引江东子弟回去,认为他们可能不愿再为战争而战了。
诗的开头就从史实中推导出题目,指出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逆转的”。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但他没能杀死刘邦。到了“盖夏之围”的时候,他已经面临着被众叛亲离的局面。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恐怕最大的因素还是他自己的刚愎自用。所以《壮士之丧》这篇文章就隐含了这样一个信息。当时项羽已失民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重要的因素,比如天时、地利、人和。项羽已经丢了性命,要挽回大业,难度很大,概率很低。
所以王安石进一步用三四句话解释“江东子弟虽今在此,愿为君东山再起”。他用辛辣的语气明确表示,即使项羽真的回到江东,江东的儿女也不会为他卖命。杜和王因出发点和立场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杜牧重在宣传不怕失败的精神,利用题目,是吟诵历史的诗人;王安石审时度势,指出项羽兵败已定,局势不可逆转,反驳了杜牧的论调,这是政治家的历史吟唱。诗中最后一个问题,道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心的变幻莫测,也体现了王安石独特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果你违背它,你就会死”。在这首诗中,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将变法的创新精神带入史诗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质疑前人,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评是王安石由叙事体向抒情体,最后向议论体的转变,推动了当时的诗歌革新运动。王安石热衷于史评,史评拓展了史诗内容的深度,具有独特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很苦很冷,却抓住了民众的支持是胜败关键的根本,可谓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