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历史阶段。曹魏、蜀汉、孙吴在任用人才方面各有特色。一个著名的学者曾经总结说,“曹操大概是被政治左右,刘备大概是被性情左右,孙氏兄弟大概是被同道中人左右。 因此,在现政权的支持下,魏蜀吴三国都涌现出一大批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三国二十四大名人中,有一人生前功勋卓著,但死得极不公正。这个人叫魏延。
刘备在几十年的创业生涯中,经历了从草根到霸主的蜕变,能够与曹操、孙吴平起平坐,离不开身边一批忠臣的辅佐。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在诸葛亮、关羽、张飞身上,对魏延关注较少。最终诸葛亮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权威和荣誉。只有魏延和刘备一起打拼了二十三年,最后却被三族所杀,令人惋惜。魏延,益阳(今河南桐柏)人,文昌人。早在刘备想投靠刘表的时候,魏延也想跟着刘备,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条路走不通,魏延只好另辟蹊径,投靠了韩玄。没想到刘备后来转而进攻韩玄,魏延却杀了他的师父韩玄,然后投降了刘备。事后诸葛亮觉得魏延有 反骨 当我看到他的时候,我想阻止他。如果不是刘备阻止,魏延的命早就没了。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备的政权就留下了对魏延任用的怀疑的种子:魏延可以反对自己的主子,杀了他。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和刘备反目?
但刘备对魏延非常赏识,甚至一度超过张飞和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仅次于关羽。魏延的一生,他的军旅生涯,都献给了为刘备拿下益州,占领汉中,以及其他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因此,他被封为镇北将军、公爵、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将军郑,后来又被封为南郑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关羽被孙权杀死后,刘备举尽全力为自己报仇。多亏魏延镇守汉中,曹操才不敢进犯。魏延镇守汉中近10年间,边疆稳定,魏延成为蜀汉强大的北方屏障。魏延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缺乏政治头脑,再加上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诸葛亮在吴病逝前留下遗言,下令撤军。魏延被破后,杨仪掌管军权。如果魏延不听,那就别管他,直接撤。
没想到,正如诸葛亮所料,魏延闻讯后非常不满,他和杨仪一直不和。在各种情况下,他拒绝分手。并且想去看看刘禅。但他不该边走边烧亭路,企图挡住杨仪的军队。最后,杨仪指责他谋反。魏燕平时人际关系不好。这个时候没有人出来帮他说话。就这样,一代名将被杀,连家人也不能幸免,三族被灭。其实魏延从来没有背叛蜀国投奔魏国的心。相反,在杨仪与蒋琬的权力斗争失败后,她宣称: 当我死的时候,我是一个公共倡导者,所以我宁愿做一个失败者。 意思是说,以前丞相死的时候,如果出兵投降了魏国,他怎么会落魄到今天这个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