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之战是清朝和荷兰之间的一场海战

澎湖之战是清朝和荷兰之间的一场海战,第1张

澎湖海战的经过是怎样的,澎湖海战结果和历史意义

澎湖之战

澎湖海战是指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部在澎湖水域歼灭明、郑两军主力,收复台湾省和澎湖,从而统一中国版图的战役。那么,澎湖海战是怎么回事?

施琅雕像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领兵出铜山岛,姚启胜也派三千人与施琅交战。15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达茅屿、花雨,迅速向刘国轩报告。十六日,施琅攻入娘马宫,以鸟船为先锋。刘国轩·邱慧是先锋,他在娘娘宫港口监督战事。澎湖海战中,清军因顺风而不敢前进,只有以李兰为首的7支舰队入侵。

随后施琅派出第二波鸟舟部队,清军部分船只因涨潮被冲上岸。郑军顺势将舰队分成两翼,意图包围清军。施琅迅速闯入郑军去营救被围困的船只,但是被林升的军队包围了。在战斗中,我的右眼被一枚陶器击中。林升也在战争中受伤,施琅趁机撤到西岛附近的海上休息。

施琅17日回到芭蕉岛。得知后,刘国轩亲自领兵,却被施琅击退。施琅趁机派军舰攻占了胡静雨和澎湖港外的潘通岛。

澎湖海战时,施琅决定22日发起总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受台风影响,郑军顺风进攻,清军大将朱天贵被炮击身亡。中午时分,海面上开始刮起了南风,风向转而有利于清军。施琅下令全军反击,顺风发射火器,分多艘船攻击郑军。郑军被打败了。

澎湖海战结果

很多人想了解澎湖海战的历史,那么澎湖海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施琅雕像

经过这次海战,清军死伤郑军1.2万人,俘虏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眼见大势已去,刘国轩率领残部从北门退守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郑军残部全部向施琅投降。这次海战,清军阵亡329人,受伤1800余人,无一船只损失。

施琅凯旋后,因台湾省水路险恶,行军困难。于是施琅决定暂缓进攻,转而采取攻心战术,让郑朝从内部彻底崩溃。首先,施琅在澎湖禁杀,以安抚民心;接着,发布“抚慰失落的诚意秀”,并派前刘国轩中尉曾飞赴台。不仅如此,他还派人治疗受伤的战俘,发给他们衣服和食物,然后把伤兵送回台湾省。他还拉拢郑军将军做内应。镇守淡水的何猷先向施琅投降,其他将领也向施琅投降。

澎湖海战结果的消息传到台湾省,人心开始动荡。一些将领为了保住政权,提议攻打菲律宾,得到了冯希范的批准。但很快传来消息,远征军只想抢劫,打算逃往海外,于是刘国轩阻止了这一计划的实施。7月13日,施琅率军登陆台湾省。在刘国轩的强烈劝说下,郑克双于7月1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8月18日剃发更衣。就这样,郑朝正式灭亡了。

郑克双投降后,清朝在是否将台湾省纳入版图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很多大臣认为台湾省在海上孤立无援,治理和保卫需要时间和精力,所以主张放弃。最后,施琅凭借台湾省的战略地位,说服清帝将台湾省纳入清朝版图。澎湖海战结果尘埃落定。

澎湖战役战果分析

澎湖海战结束后,很多历史学家对澎湖海战的结果进行分析,认为交战双方的力量大致相当,且郑军已经经营澎湖岛多年,设防待功。清军渡海作战,远来疲惫。郑军本来处于有利地位,但最后还是大败,全军覆没。除了政治腐败和士气低落,指挥失误应该是分析澎湖海战结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刘国轩雕像

首先是防御部署上的失误。由于郑军只注意防守八角水道以北的西屿、北大山等大岛,而忽略了八角水道以南的桶板、八角、胡静、毛屿、化屿等小岛的设防,使清军水师有机可乘,成为清军停泊、休整、进攻的有利基地。第二,被动防御,拖延战机。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当水师逼近澎湖列岛时,郑不听部下的合理建议,一再放弃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无法预料的海上风暴上,结果却是在大风到来之前兵败如山倒。第三,冒险决战,全军覆没。郑军本应充分利用工事,以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与清军决战。刘国轩看不到这个。施琅发起总攻时,率领所有海军力量迎战,但最后全军覆没。

从清军在澎湖海战中的战果分析,清军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战船装备精良,士兵作战勇猛之外,也离不开战斗中的正确指挥。海军总司令施琅 治军从严,法纪严明,尤擅水上作战,熟悉大海 。实战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在发动总攻之前保证了清军的安全锚地。战术上,集中火力,速战速决。在一场大规模海战中,双方损失如此之广,在海战史上也是罕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study/136618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7
下一篇 2022-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