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后人

梁思永后人,第1张

梁门三院士都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

梁的家里都是漂亮的人,他们的孩子也都很成功。除了大众熟知的梁思成,还出了梁思永、梁两位院士。今年是梁思永诞辰110周年。本月,也将迎来他90岁的生日。借此机会,我们不妨再一次领略梁门院士在各自领域的传奇魅力。

一个家庭有一个教授不容易。成为院士就更光荣了。但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个家族培养了三个院士的特例。

著名的梁启超就是其中之一。梁的家里都是漂亮的人,他们的孩子也都很成功。除了大众熟知的梁思成,还出了梁思永、梁两位院士。

梁启超,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梁家子弟之所以成功,背后少不了梁启超的影响。

梁启超更重视他的学术态度,而不是他的成功。在给梁思成和梁思永的信中,他写道: 如果你能升级变好,你不能也不必生气,而是问你能不能好好学习。如果我们耗尽了我们的才能,那么问心无愧;如果是短缺造成的,那就是自暴自弃,不是我家的好孩子。

梁思成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有过疑惑。他写信询问,梁启超回答了他的问题: 每个人都审视自己离自己的本性有多近,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社会做贡献。人才经济无非如此。

梁思成曾说,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梁思永影响很大。梁还认为,父亲的伟大人格、宽广坦诚的胸怀、兴趣与乐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他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梁思成,建筑学硕士

在梁家子弟中,最有名的是梁思成。

1946年,梁思成赴美讲学,受聘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由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杰出贡献,他被普林斯顿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来,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48年,平金会战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免遭炮击。

美国学者费正清也高度评价梁思成: 二战 梁思成因车祸后遗症脊椎受伤。但是,无论疾病还是生活的艰辛,都不伤他对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正是在战争期间,梁思成用英文写了《中国建筑史》。

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甚至称梁思成为研究 中国建筑史大师 。

绝望的三郎太梁思永

与梁思成相比,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更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是中国现代田野考古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和现代考古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48年当选为首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成立后,梁思永还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此外,他还传世了《梁思永考古文集》等经典著作。

梁思永对考古学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启超的影响。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四处挖掘文物,然后走私出境,赚取巨额利润。梁启超觉得中国不能让自己的宝贝被抢走,中国学者应该努力建立自己的考古学科。

当时考古学是一个冷门专业,但梁思永却义不容辞地去了美国学习考古学。

在女儿梁百佑眼里,父亲是名副其实的 三郎太绝望地 ,即使病后,还是那么拼命。

梁思永经常抱着裤腿在水里工作,消耗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在地里干活时,他经常连续几个小时泡在水里,晚饭吃点馒头,喝几口凉水。

1932年春,梁思永在地里干活时病倒了。当时他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发高烧住进协和医院,他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严重的胸膜炎。医生从他的胸腔里抽出四瓶水,水的颜色像啤酒。

1950年8月,梁思永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当时他基本是躺在病床上负责研究所的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指导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把每天的任务写在小纸条上,一一解决。同时,他的研究工作一点也没有耽误,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在梁百佑看来,梁思永49岁去世,其实是过劳死的事情。

忠实地为梁服务

火箭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李思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1929年梁启超去世时,梁李思才4岁多。但在梁的心目中,父亲的影响伴随了他一生。

梁对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珍贵的东西是 lsquo爱国主义 rsquo。我父亲曾经说过,“lsquo人们必须真正爱国,然后才能做大事 rsquo。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一九四一年,梁来到美国,但两周后,珍珠港事件爆发。因此,他失去了与家人和经济来源的联系。

从此开始了他的勤工俭学生活,在罐头厂灌罐头,在餐馆端盘子,在游泳池当救生员。

在业余时间,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在美国留学期间,梁主修电气工程,然后学习自动控制,并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9月,阔别祖国八年的梁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归心似箭,回到了他日日夜夜梦寐以求的故土,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然而,回国创业之路充满坎坷。1962年的一次导弹发射给梁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发射后没多久,导弹在当时300米的距离坠落。 虽然实验失败了,但梁从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随后的两年里,梁花了无数次实验。经过17次大型地面研制试验和105次发动机试验,东风二型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他的职业生涯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即将走过人生第90个年头的梁说,林则徐的话是他一生的写照: 本着这一信念,我将不惜一切代价为我的国家服务,甚至不惜牺牲我自己的生命,不管我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study/13639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7
下一篇 2022-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