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字本楚。本为修身之本,治国之本,济世之责。最开始,是一个孩子的初心,是一切的最初源泉。这是袁绍父老的深切期望和祝福,袁绍后来的事迹也没有辜负这个希望。
袁绍年轻时就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长远志向,他希望用自己的才能和手段来纠正当时政治上已经日益黑暗的东汉天下。年轻时的袁绍以精明著称。后来他辞职回国,秘密召集了一批党员求教。宫里专制的太监得知后,几次警告袁家的人,袁绍无动于衷。
袁绍听从何进勤王的号召,进入洛阳城。由于董卓作乱,袁绍被迫退出首都。之后在谋士的帮助下,广辎重占领冀州。立足冀州,袁绍开始了向四周辐射的战略方针。袁绍使出浑身解数,占领了被冀州兵马分割的青州、并州,迅速平定当地,吸收辖区力量。
也正是因为袁绍实力的膨胀,才有了幽州公孙瓒把矛头指向他。平二年(公元191年),公孙瓒以弟公孙越之死为借口,出兵攻打袁绍的冀州。战争一开始,公孙瓒的实力占了上风。但由于战场上的误判,公孙瓒的部队在一战失利后实力开始下降,最后袁绍在截获公孙瓒的情报后,伪造消息引诱公孙瓒出来打败他,幽州落入袁绍囊中。
而刚刚达到实力巅峰的袁绍,马上就升到了巅峰,衰落了。在与曹操的战略决战中,因屡战屡败,机遇大好,败于官渡。原本大好的局面瞬间崩塌,袁绍抑郁而死。
袁绍,本姓褚,生于所谓 四公 名门望族。袁绍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叔叔都是东汉时期的大官,这样的家族威望自然造就了袁绍内心高傲自负的性格。
袁绍的狂妄说明他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往往不能切中本质,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袁绍击败公孙瓒后,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实力跃居当时中原政权之首,自然导致自信心膨胀。之后在面对曹操的两万大军时,身为十万精兵的袁绍表现出了一种傲慢自负的态度。袁绍根本不在乎曹操的两万兵马,所以他的军事部署全凭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犯了轻敌武将的大忌。
再者,袁绍是个优柔寡断、固执己见的人。当他的军队在与曹操的最初几场战斗中被击败后,袁绍的内心开始动摇,他那脆弱的心智开始主导他随后的行为决策。当许由截获曹操粮草告急的信息时,袁绍并没有抓住机会直接发兵进入曹操的军营,反而认为这是狡猾的曹操设下的败局。犹豫不决之后,我选择了按兵不动,白白错过了机会。
袁绍的足智多谋也让他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即使当时袁绍有很多像田丰、许攸、郭图这样的著名谋士,他也无法像曹操的谋士一样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结果是他的才华偏离了袁绍,袁绍最后只能为自己的性格缺陷买单。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在截获公孙瓒求救信息后,得知其他援军将以火为信号进攻袁绍。于是袁绍便将计就计,晚上打着火把发信号,引诱公孙瓒躲在塔后出兵。袁绍趁机伏击公孙瓒的部队,公孙瓒无奈,杀死妻儿后自焚。
公孙瓒大败后,袁绍占领了整个幽州,吞并了公孙瓒的旧军。所以这一年袁绍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是当时中原最富庶、最辽阔的土地。所以袁绍成为了最强大的诸侯,也是他权力的巅峰。袁绍的成功在于他之前的勇气。
然而袁绍的失败也来得很快,前奏开始于他倾四州兵马南下攻打曹操。袁绍的军队到了官渡,就把军队运到了黄河对岸,与曹操不足袁绍五分之一的军队对峙。此时的袁绍对拿下曹操的骨头信心十足,已经犯了轻敌的大忌。
也许袁绍以前的成功是建立在他谨慎的态度上的,他以前的对手在他看来估计都比曹操强,所以他才能够发挥他所有的知识和才能。但在遇到实力远不如自己的曹操时,轻佻的态度让他犯了太多的错误。
除了轻敌,更糟糕的是袁绍不会认人用人。也许这是他实力膨胀后的误判。袁绍的人才是袁家多年的名声招来的,他自己也没有识人的能力。有才华,袁绍不会正确使用。可能之前的胜利是运气。但是到了官渡一战的时候,运气就没了,袁绍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这个人才提出的所有意见。到最后,当机会失去时,人才流失就开始了。如此分崩离析,袁绍的官渡之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