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闭关政策是明朝官方的国策,严格限制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包括限制对外贸易和中外友好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消极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几百年的衰落和航海的一落千丈。
明朝是第一个提出闭关锁国政策的封建王朝。这一政策的实施者是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在政治上防范日本,保护中国的自然经济,杜绝中国的金属外流,他实行了封锁政策。事实上,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并不是闭关锁国,但其官方名称是 海禁 顾名思义,禁止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平等友好的贸易。
其实明朝的闭关锁国不是现在人们理解的那样。它仍然允许官方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允许与外界进行私人贸易,尤其是在贵金属方面。明朝统治者还对一些国家在中国的商业活动进行限制。之后清朝的闭关政策比明朝好 海禁 这项政策要严格得多。在海禁政策下,虽然很少有人能与外界取得联系,但中国的贸易和航海事业并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当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明朝的闭关政策始于明初,止于隆庆时期。历时70余年,贯穿整个明朝历史。永乐皇帝以后,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逐渐增强和社会的逐渐稳定,这一政策开始逐渐松动,到了隆庆这一代,已经名存实亡。
闭关锁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政府和明政府实行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流活动,包括禁止外国人来华进行商业活动,禁止中国人出国。闭关锁国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封闭落后,统治者不接受国外的新事物。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闭关锁国有很多原因。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的经济自给自足,还有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限制人们在海上的活动。当时日本海贼在明朝中期入侵东南沿海地区,一些西方殖民者在清朝中期开始东扩。清朝和明朝的统治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一趋势,于是实行被动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其在中国的扩张。
中国的统治者认为,如果人民严格地与外界隔绝,将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缓解国内的民族矛盾。当时满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的矛盾非常尖锐。统治者认为如果中国的汉人闭关锁国,那么民族矛盾就会得到缓解,但这种说法显然没有得到后世史家的认可。
关于闭关锁国的原因,后世的历史学家给出了很多解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其他原因,包括统治者个人因素、民众受教育程度低、国内自然经济在当时只能勉强维持国家运转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积极的影响是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上走私和海盗对沿海地区的入侵,对维护明清封建政权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一些企图造反的无良汉人无法得到海外势力的支持,暂时缓解了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
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使17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严重脱节。导致中国国内的文化、经济、科技远不如西方国家,中国人民无法理解西方先进的东西和生产力。与此同时,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中国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专家们在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时,总是把负面影响放在第一位。毕竟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的国策,大大减少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接触机会,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整个明清时期呈直线下降趋势。本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的很好,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一出,中国就完全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导致国内先进生产力的扼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造成了晚清时期的一些冲突。比如后来的两次鸦片战争,就是英国统治者企图破坏闭关锁国政策,打开中国大门,把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倾销到中国市场。此外,受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无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