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是什么?在字典里解释为祖辈、祖辈家庭长期居住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根据我武本堂的《王氏族谱》,我们祖先的迁徙地点是颍川-平阳-绿川-婺源-饶州-桐城罗岭-安庆山。它不知所措。其实我觉得祖籍应该是我们祠堂的所在地,所以寻根就是要找到我们的老祠堂和家谱。
自古就有木本水源的说法。如果把自己比作一片树叶,那么家庭就是一棵大树,你永远不会一步一步地去寻找,直到到达根。这个寻根过程是:郡→堂号→世代→族谱,而族谱的核心内容叫做族谱图,记载着祖先、子女、婚姻、生死、葬地等姓名。从下到上,而且是一目了然。
但是你怎么找到你的根呢?
1.首先,确定本县的声誉。唐朝以前,中国人口少,大多数人用郡县(祖籍封地)、出生地、居住地、就业地来标识身份。比如东汉的孔融叫孔北海,唐代的韩愈叫韩昌黎,柳宗元叫六合东或刘柳州等。在当时,这种以土地命名的人,是一种尊重的表示,是对籍贯的界定。
2.再次确认厅号。祠堂文化在宋程朱理学之后兴盛,堂号是祠堂牌匾的名称。虽然在北宋,朱在南宋,祠堂主张在南宋江南。从所谓的家庙文化来说,此时北方被金、辽控制。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清朝以前,最大人口约7000万)。乾隆59年,人口已达近1.13亿)人口大规模迁移。人们为了进一步细化自己姓氏的支系,在最初迁居的地方进一步修建了支系祠堂,用丰富的‘堂号’来“知远近,辨亲友”。
3.找到世代这个词。代字,也叫派系一词,是指名字中用来表示家族辈分的文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系。“被”字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命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礼”制,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种种原因,人物家谱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变得不为世人所熟悉,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由于古代的“避讳”原则,同姓不同支系的同辈很少,作为一种基本的区分,对于寻根的意义更为明显。
4.古人的家谱延续了30年(一代),清康熙二十五年颁布了十六道诏书,列出家谱,所以当时家家有家谱,人人可靠。也就是说寻根就是找旧族谱,但是因为兵仙等原因,能流传到个人的旧族谱少之又少,所以各大图书馆就成了族谱的归宿。我手里有各大图书馆的族谱名称。根据上述姓氏、县名、堂号、字派找到对应的族谱名称,确定收藏地,再追根溯源,你的祖籍信息就一目了然了。
这些都是通用方法,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它们不仅取决于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还需要一定的缘分。因为家谱的保存,很多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只要注意过程的蛛丝马迹,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