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传统审美偏向于“女性化”,小鲜肉的盛行目前也只是回归传统。
早在西汉惠帝时期,由于惠帝的宠臣鸿儒喜欢涂抹油脂和粉末,因此,涂抹油脂和粉末的风气在汉武帝惠帝周围的朝臣中兴起。
在汉初,钟是皇帝身边的郎官,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汉初规定,只有当了三年以上二千石以上的大员,才有资格让儿子做皇帝身边的关;或者非商人家庭出身,家财十万元的人也有资格参选。
换句话说,汉初皇帝身边的官员要么是高官子弟,要么是富家公子。
而这些高官子弟和富家子弟开始模仿皇帝身边的奴才,说化妆成为汉朝上层社会的一种潮流,应该是言过其实了。
《后汉书·古力传》告诉我们,在东汉时期,东汉高官的子女仍然有着同样的涂脂抹粉的习惯。
古力是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大臣,也是一位高官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司徒李和,司徒是东汉“三公”之一,类似于今天的第一副丞相。后来,古力还担任了荆州刺史的高级官员,相当于清朝的湖广总督。
他曾被诬为皇帝丧礼不悲,只关心编“丧礼大排,路人掩鼻,出丑,摆姿势”。没错,古力就是“摆姿势”的“大师”,一举成名。我估计大家都没想到,“摆姿势”本来就是骂男人的词。
不管是诬告还是事实,至少《后汉书·古力传》中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高官子弟化妆在东汉是很正常的。如果古力不喜欢化妆,那么为什么其他人会错误地指责他“化妆”?
到了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中国上流社会男子化妆蔚然成风,这一时期上流社会男子不化妆才奇怪。
尤其在这里,曹操之子曹植和曹操的养子言和的故事最为著名。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荆州时认识了文学家韩丹春。曹操非常欣赏韩丹春的才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非常欣赏。他们都恳求曹操让韩丹春做他的秘书。最后曹操因为爱曹植,让韩丹春做了他的秘书。
结果韩丹春第一次去见曹植的时候,曹植居然让他辛辛苦苦的秘书韩丹春在大厅等了他近2个小时。原因是当时曹植刚刚洗完澡,觉得这么素颜的去见韩丹春是对他的不尊重。他要化妆换衣服才出来见韩丹春。
楚志(邯郸)淳很高兴,就推迟坐下来,没有先和他说话。天气热的时候,植物经常从浴缸里取水,直到最后。于是,我裸身拍头,舞五椎,舞丸击剑,背了几千篇优秀小说,说:“邯郸的生活有多恶?”所以更多的是打扮和修饰,和春评论的性终、品终是不同的。——《魏略》
曹操的养子言和是当时有名的帅哥。《三国志·三国志》说,言和是一个随时热衷于补妆的人,“不枉去其手,却顾其影”。因为太爱化妆,魏明帝甚至认为言和帅气的皮肤是因为涂了太多粉才白的。毕竟“一白遮百丑”,所以有一次魏明帝在最热的夏天故意请言和吃胡辣汤面。试着看看言和看起来是不是因为涂了太多的粉末而变白了。
说到魏明帝,曹操的孙子也是化妆专家,但魏明帝喜欢女装而不是粉。历史书上说魏明帝是“一个好女人的装饰品”。因为她的好衣服,魏明帝甚至把皇帝皇冠上的吊坠从真正的白玉珠换成了珊瑚珠。
到了魏晋南北朝,南朝上流社会的男人几乎都是化妆能手。颜家训说“梁朝全盛时期,贵族子弟无学无术……皆熏衣刮面。傅粉诗朱,驾着一辆长檐的车,坐在一张方床垫上,露出高高的牙齿,藏着满口袋的斑点,摆弄着乐器,从容地进进出出,看上去像个仙女...
所谓“敷朱”,是指使用胭脂。可见南北朝时期,上流社会的男性化妆比汉代更进一步,不仅涂粉,还涂脂。
到了唐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化妆品的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除了涂抹油脂和粉末,“口红”(口服油脂)在上流社会的男人中变得更受欢迎,唐高宗经常奖励他的部长的口红。
宋代士大夫最大的特点是除了绘画、抹灰之外,还喜欢“穿花”。“艺术皇帝”宋徽宗每次出行都“簪花骑马”,为随从赏花。每个人都如花似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爱簪花,写下第一首《吉祥寺牡丹赏析》赞美“戴花”之俗:“人不应以簪花为耻,花应以老人头为耻。醉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钩。”
明代文人更热衷于“护肤”,而不是“敷粉”。明代中期文学家沈德福在《万历野集》中详细记录了张如何“护肤”。“油膏使你肥而香,早晚进步”,这意味着化妆品和护肤品是张的日常必需品。
沈德福还记录了万历时期的名臣徐洪刚。除了化妆,他的个人爱好就是往身上喷香水,让同事和下属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浓郁香味,“远闻香香”。
到了清代,大家不要忘了,梅兰芳先生在晚清比今天的小鲜肉红得多,梅兰芳先生是个“旦娇”,他最拿手的歌是《贵妃醉酒》。
以上史实可以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千百年来,社会主流的男性审美是偏向于“女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