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品德

直流断路器2022-07-06  22

郑板桥的许多子女教育都写在他的家书里。它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做人。

在郑板桥看来,对别人要善良宽容;永远要有善念,善待他人。他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莫争:“我们有一颗刻薄存厚的心……”(《峤山双峰亭寄墨弟》)。他还以买墓地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善良的价值:他父亲生前想用12两银子买一块墓地,但因为墓地里有个孤儿坟,买下后不得不挖开。为了避免挖别人的坟墓,他父亲放弃了。但他觉得,如果自己不买这块墓地,别人也会买,孤坟还是要丢的。为此,他决定买下这块地,将来安葬夫妻二人,孤坟将与他们同在。同时立碑告诉后人,这个孤坟以后不能挖了,每年清明节都会祭拜。并制定永远有效的规则。郑板桥想把与人为善的美德永远传给后代。

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知识分子,郑板桥一直关心人民,与人为善。他决心这样做,教育他的孩子。他在《送墨哥赴范县令》中告诫弟弟,要“敬宗亲,成亲,记旧友”,“表同情……”也就是说,自己有钱了,要助人为乐,要和邻居团结友好。在这方面,他也有言传身教:在山东范县做县令的时候,他让去看望他的弟弟拿着他的工资,分给他的穷邻居:“你可以拿着你的工资去南方,你可以挨家挨户,一个一个地送人。南门六个,驻横岗十八个,夏店一个...都应该得到一些好处。麒麟叔也在?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孤儿。村里的人最能欺负。寻求同情是明智的...其余邻里乡党,互相照应,各做各的事,止于钱末。”他在魏县做县令的时候,也是每年拿钱回家,帮助家里的穷人。他的善行为他的孩子和其他人树立了好榜样。

在郑板桥身上,还有一般封建官员所缺乏的民本思想。他的思想也用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他在《送莫兄范县令第四书》中说:“我认为天地初民中只有农民,士为四民之末。”“傻哥是他一生中最重的农民”。因此,他告诫弟弟要尊重农民,关心农民,与农民平等相处,以礼相待:“新房客必须以礼相待。他叫我主人,我叫他顾客,主客体都是要被对待的。我有多贵,我有多便宜?看着他,怜悯他;如果你有贷款,体谅他;无法偿还,就让他网开一面。”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是高官,而是做一个普通的农民:“我不希望他们将来有钱有势...我想让他们成为农民,保住他们的位置……”(《卫县府寄妾》)在“官贵民贱”“民可知遇”的封建社会,能有如此高的觉悟,实在难能可贵。

郑板桥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注重娃娃,所以他对小儿子的教育更具体、更有特色。他在家里的信中告诫弟弟,要从小培养儿子的忠诚,使他不沾染残忍的习气:“我五十二岁才能有儿子。我怎么能不爱他呢?”但是,爱必须建立在它的方式上。虽然贪玩固执,但要忠厚老实,不急不躁。”“我不在家,我儿子是你管束的。要培养他的忠诚,赶走他的残忍,不要认为他还是个孩子。”(《魏县志·部弟莫》第二册)

他进一步要求,要教育儿子讲道理,平等待人,关心帮助他人,不能有恃无恐的特权思想:“家人和孩子永远是世界上的普通人。一般珍惜的时候,不应该被我儿子虐待。所有的鱼和水果蛋糕都应该分发,每个人都应该玩得开心,跳得开心...丈夫做学问,做学问,做官,都是小事。第一,做一个好人。”(《魏县署与莫兄》第二册)

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板桥还以更高的思想境界要求自己的孩子,警示他们要有大爱,懂得爱别人:“人是可爱的,我也是可爱的。”他说,虽然他喜欢骂人,但如果一个人有一技之长,或者在行为和言语上有优势,他会大加赞扬。他家里存了几千两银子,却因为爱人而白白送人。(《送哥哥墨于淮安周中》)

郑板桥的爱不仅是对人的,也是对动物的。在他写给魏县弟弟的信中,他要求儿子从小就怜悯爱护动物,拒绝残暴:“我这辈子最不喜欢把鸟关在笼子里。我想自娱自乐。他在监狱里,所以这是怎么回事,但他必须弯曲的东西来适应我!”至于细毛,螃蟹是用线绑的,小孩子执拗,但一会儿就断了,死了...但是,既然它生在天上,我为什么要杀它呢?欲杀万物,天地何必生?”(第二册《威县学校与莫哥哥》)这种尊重生命的爱的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他还特意推荐儿子读四首古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收新粮。当你眼前生疮时,你挖出了你的心。

育苗日中午,汗水滴进土里。谁知道每顿饭都很辛苦。

昨天进城,回来的时候流着泪。浑身是蚕的不是蚕农。

81年9月,这个可怜的人受苦了。在蚊子和跳蚤出来之前,你必须让你的脚睡觉。

这四首古诗都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怀。让郑板桥的儿子好好读这些诗,就是让他从小就知道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树立爱民思想。

当然,郑板桥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色彩和时代局限性。但相对于很多人的教子“学好做官”“升官发财”“出人头地”的观点,在当时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10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