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旅游年票哪些景点

水沉香2023-05-15  31

1.龙门石窟(不含夜游龙门)--正常开放

2.关林--正常开放

3.白马寺--正常开放

4.天子驾六博物馆--正常开放

5.鸡冠洞景区--正常开放

6.天池山森林风景区--正常开放

7.神灵寨风景区--封山闭园

8.张钫故居--正常开放

9.龙潭大峡谷--正常开放

10.汉光武帝陵--正常开放

11.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常开放

12.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暂停开放

13.龙马负图寺--正常开放

14.二程文化园--正常开放

15.范园--正常开放

16.丽景门--正常开放

17.王铎故居--正常开放

18.木札岭风景区--正常开放

19.白云山--正常开放

20.玄奘故里--正常开放

21.蝴蝶谷--正常开放

22.卧龙谷--封山闭园,暂停使用

23.晋城相府庄园--正常开放

24.晋城九女仙湖--正常开放

25.唐僧寺(玄奘寺)--正常开放

26.有生工矿游景区--正常开放

27.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正常开放

28.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正常开放

29.黛眉山--正常开放

30.青天河--正常开放

31.荆紫仙山--正常开放

32.世界名木树雕博览园--暂停开放

33.明堂天堂景区--正常开放

34.四季牡丹展览馆--正常开放

35.国家牡丹园--正常开放

36.伏牛山东北虎园--正常开放

37.青要山--正常开放

38.函谷关--正常开放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活动,有其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封禅泰山,大约可溯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所谓“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猎。“柴”,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

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封泰山、禅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封泰山、禅石闾山

汉 光 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 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为坛设祭泰山

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开 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封泰山、禅社首山

清 圣祖玄烨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先后10次祭祀泰山

皇帝封禅

秦始皇封禅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奉高县。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武帝南巡。次年(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春月还至泰山,四月封禅。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正月,武帝东巡海上。四月还至泰山,举行第三次封禅。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三月,武帝至泰山举行第四次封禅。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武帝至泰山,举行第五次封禅。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武帝由钜定还至泰山,举行第六次封禅。

汉光武帝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颋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佑,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丑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只: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若,迄未敢康。赖坤元隆灵,锡之景佑,资植庶类,屡惟丰年。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玉牒文:有宋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基,功成治定。太宗膺图,重熙累盛。粤惟冲人,丕承列圣,寅恭奉天,忧勤听政。一纪于兹,四隩来暨。丕贶殊尤,元符章示。储庆发祥,清净可致,时和年丰,群生咸遂。仰荷顾怀,敢忘继志,佥议大封,聿申昭事。躬陟乔岳,对越上天,率礼祗肃,备物古蠲,以仁守仁,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绥黎元,懋建皇极,天禄无疆,灵休允迪。万叶其昌,永葆纯锡。

宋真宗玉策文: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昔太祖揖让开基,太宗忧勤致治,廓清环宇,混一车书,固抑升中,以延积庆。元符锡祚,众宝呈祥,异域咸怀,丰年屡应。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烟燎,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宋真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十月戊子朔,二十五日壬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皇地只:无私垂佑,有宋肇基。命惟天启,庆赖坤仪。太祖神武,威震万宇;太宗圣文,德绥九土。臣恭膺宝命,纂承丕绪;穹昊降鉴,灵符下付,景祚延鸿,秘文昭著。八表以宁,五兵不试,九谷丰穰,百姓亲比,方舆所资,凉德是愧。溥率同词,缙绅协议。因以时巡,亦既肆类。躬陈典礼,祗事厚载;致孝祖宗,洁诚严配。以伸大报,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受祉。谨以玉帛、牲齐、粢盛、庶品,备兹烟瘗,式表至诚。皇伯考太祖,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皇考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1. 古文 “封”

〈名〉1. (会意。

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

从之从土从寸。” 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

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

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 郭说为是, 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

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2. 同本义 [boundary]所封封域。

——《周礼·春官·保章氏》田有封洫。——《左传·襄公三十年》使田有封洫。

——《吕氏春秋·乐成》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3. 又如:封内,封外(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或外);封守(边防;封疆);封界,封略(疆界;边境);封洫(区分田界的水沟);封畔(国界)4. 坟堆;土堆 [mound]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5. 土堆或形状像坟的堆积物 [mound]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

——《管子》6. 国土,土地 [land of a countryland]土地之大,封内千里。——《荀子》7. 泛指书信 [letter]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

——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8. 封建主义的简称 [feudali *** ]9. 封山,山名 [Feng mountain]。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南10. 姓〈动〉1. 分封土地 [present vavasory]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宋· 苏洵《六国论》故太公望封于 营丘。——《史记· 货殖列传序》2. 又如:封国(封土立国);封爵(封土授爵);封赋(受封田地的赋税);封邑(赐给领地以为食邑)3. 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也叫封 [confer upon]安緼王即位,封公子为 信陵君。

——《史记·魏公子列传》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 广昌伯。—— 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4. 又如:分封(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为坛,分封诸侯则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表示);封名(封爵赐姓);封拜(赐爵授官);封侯(封拜侯爵)5. 堆土植树为界;培土 [earth up]将何以封矣。

——《国语·楚语下》于是封之,崇四尺。——《礼记·檀弓下》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书》6. 又如:封植(封土植树);封树(堆土植树以固疆界);封表(堆土以作标记);封殖(壅土培育)7. 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也叫封 [build soil altar to worship heaven in ancient Emperor]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 堆土筑坟 [stack soil to build a grave]封王子比干之墓。

——《礼记》9. 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 [seal]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10. 又如:封押(缄封签押);封包(封缄);封册(封缄玉册);封志(封识,封记);封检(加盖印记的封口)。又指用密封物或结扎物把容器弄严,防止空气流通。

如:把酱菜坛子封好11. 界限,局限 [limit]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徐光启《甘薯疏序》民族者,非封于汉属而已。

—— 章炳麟《复仇是非论》12. 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 [close]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13. 又如:封贮(封存,贮藏);封藏;封锢(严密关锁);封关(封锁关口);封灵(盖棺)14. 用新加燃料或其他物质把火盖住 [bank up]。

如:炉子封了吗?〈形〉1. 高 [high]登封泰山,降坐明堂。——《汉书》2. 大 [big]。

如:封豕(大猪);封豕长蛇(大猪和长蛇。喻大恶元凶);封羊(一种大羊);封兽(古指大象)。

2. 古文中“封”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 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 郭说为是, 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2. 同本义

所封封域。——《周礼·春官·保章氏》

田有封洫。——《左传·襄公三十年》

使田有封洫。——《吕氏春秋·乐成》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 又如:封内,封外(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或外);封守(边防;封疆);封界,封略(疆界;边境);封洫(区分田界的水沟);封畔(国界)

4. 坟堆;土堆

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土堆或形状像坟的堆积物

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管子》

6. 国土,土地

土地之大,封内千里。——《荀子》

7. 泛指书信

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

8. 封建主义的简称

9. 封山,山名。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南

10. 姓

〈动〉

1. 分封土地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宋· 苏洵《六国论》

故太公望封于 营丘。——《史记· 货殖列传序》

2. 又如:封国(封土立国);封爵(封土授爵);封赋(受封田地的赋税);封邑(赐给领地以为食邑)

3. 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也叫封

安緼王即位,封公子为 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 广昌伯。—— 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4. 又如:分封(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为坛,分封诸侯则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表示);封名(封爵赐姓);封拜(赐爵授官);封侯(封拜侯爵)

5. 堆土植树为界;培土

将何以封矣。——《国语·楚语下》

于是封之,崇四尺。——《礼记·檀弓下》

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书》

6. 又如:封植(封土植树);封树(堆土植树以固疆界);封表(堆土以作标记);封殖(壅土培育)

7. 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也叫封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堆土筑坟

封王子比干之墓。——《礼记》

9. 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0. 又如:封押(缄封签押);封包(封缄);封册(封缄玉册);封志(封识,封记);封检(加盖印记的封口)。又指用密封物或结扎物把容器弄严,防止空气流通。如:把酱菜坛子封好

11. 界限,局限

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徐光启《甘薯疏序》

民族者,非封于汉属而已。—— 章炳麟《复仇是非论》

12. 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3. 又如:封贮(封存,贮藏);封藏;封锢(严密关锁);封关(封锁关口);封灵(盖棺)

14. 用新加燃料或其他物质把火盖住。如:炉子封了吗?

〈形〉

1. 高

登封泰山,降坐明堂。——《汉书》

2. 大 。如:封豕(大猪);封豕长蛇(大猪和长蛇。喻大恶元凶);封羊(一种大羊);封兽(古指大象)

3. 封在古文中的意思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闭。密~。~口。~存。~条。~贮。~面。~底。~锁。~顶。冰~雪飘。~山育林。

2.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赏~。

3.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侯。~君(领有封地的贵族)。~邑。~拜(拜官授爵)。~典。~建。

4. 疆界:~疆。~域。~界。

5. 限制:故步自~。

6. 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7. 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一~信。

8. 姓。

4. 封 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封的用法及例句:

①在植物的根部培土。《左传?昭公二年》:“宿不敢~植此树。”

②聚土筑坟。《五人墓碑记》:“五亦得以加其土~。”

③疆界;分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疆之界。”【又】把……作为疆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④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触龙说赵太后》:“而~之以膏腴之地。”《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天下之谋臣。”

⑤领地;邦国。《尚书?蔡仲之》:“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

⑥古代帝王或大臣在山上筑坛祭神的活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狼居胥。”

⑦封闭;封合。《鸿门宴》:“籍吏民,~府库。”《记王忠肃公翱事》:“出珠授之,~志宛然。”

⑧指封缄物的件数。《范进中举》:“一~一~雪白的的细丝锭子。”

⑨大。《左传?四年》:“~豕长蛇。”

5. 文言文君道

君 道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

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

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

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 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

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

’”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可以网络上参阅一下)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6. 文言文 私心 译文

原文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注释 1.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2.便宜:指对国家有利得事。3.悫:恭谨,诚实。4.贡禹:西汉大臣。以明经洁行著名。5.蕴籍:宽和,宽容译文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7. 文言文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争功,未得行封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项籍事中。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①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篃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②过失及诛,故□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髃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③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髃臣,髃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④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髃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注①集解如淳曰:“复音复。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韦昭曰:“阁道。”

注②集解徐广曰:“多作‘生平’。”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未起时有故怨。”

注④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广汉。什音十。正义括地志云:“雍齿城在益州什邡县南四十步。汉什邡县,汉初封雍齿为侯国。”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①右陇蜀,②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③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④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日驾,西都关中。⑤

注①正义肴,二肴山也,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八里。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

注②正义陇山南连蜀之岷山,故云右陇蜀也。

注③索隐崔浩云:“苑马牧外接胡地,马生于胡,故云胡苑之利。”正义博物志云“北有胡苑之塞”。按:上郡、北地之北与胡接,可以牧养禽兽,又多致胡马,故谓胡苑之利也。

注④索隐按:此言“谓”者,皆是依凭古语。言秦有四塞之国,如金城也。

故淮南子云“虽有金城,非粟不守”。又苏秦说秦惠王云“秦地势形便,所谓天府”。是所凭也。

注⑤索隐按:周礼“二曰询国迁”,乃为大事。高祖□日西迁者,盖谓其日□定计耳,非□日遂行也。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道引不食谷,①杜门不出岁余。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服辟谷之药,而静居行气。”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窢伐促和讵古存汰担咯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闲,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①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注①索隐四人,四魭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按:陈留志云“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角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符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又孔安国秘记作“禄里”。

此皆王劭据崔氏、周氏系谱及陶元亮四八目。而为此说

8. 文言文翟汝文

宋史第一百三十一翟汝文列传

【原文】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济州,复知唐州,以谢章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建炎改元,上疏言:“陛下即位赦书,上供常数,后为献利之臣所增者,当议裁损。如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如杭州岁起之额盖与越州等,杭州去年已减十二万匹,独越州尚如旧,今乞视户等第减罢。”杨应诚请使高丽,图迎二帝,汝文奏:“应诚欺罔君父,若高丽辞以大图假道以至燕云,金人却请问津以窥吴越,将何辞以对?”后高丽果如汝文言。上将幸武昌,汝文疏请幸荆南,不从。

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389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