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更”是哪“五更”,分别对应什么时间?

电磁波是什么2023-05-15  15

1、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对应现代时间19-21点。

2、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对应现代时间21-23点。

3、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对应现代时间23-1点。

4、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对应现代时间1-3点

5、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对应现代时间3-5点

扩展资料:

“更”是我们古代的计时单位,一更指的就是“2.4个小时”一晚上12个小时就是总共五更天,古代的时候家家户户是没有一个钟表的,依靠的就是当时打更的人,手持着一个铜锣,用一些木板来敲击铜锣面来发出声音,以提示咱们的古人作息。

古时候一更的铜锣敲响,就意味着无论是工作的人们还是上学的小孩子们,要停止工作和学习,准备回家吃饭了。

古时候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更火,二更贼”意思就是,这如果家里养的鸡,您听到它在一更的时候叫,那么肯定是有地方发生火灾了,如果是这二更鸡叫了,肯定是这有贼出没。

古时候的人认为这个时间阴气最重,当然了这可能是那时候的古人的一些迷信的说法。所以说三更鬼。四更的时间指的是:凌晨的两点四十,是说那时候咱们人们睡得最熟,也就是贼最容易得手的时候。五更的时间是:四点四十八,这时候一般我们的鸡就要打鸣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更

1、一更:19:00 - 21:00

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2、二更:21:00 - 23:00

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3、三更:23:00 - 01:00

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4、四更:01:00 - 03:00

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5、五更:03:00 - 05:00

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扩展资料:

古代打更声律:

1、打落更(即晚上七点十二)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2、打二更(晚上九点三十六),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3、打三更(晚上十二点整)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4、打四更(凌晨两点二十四)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5、打五更(凌晨四点四十八)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更天

半夜几点到几点才是半夜

大致应该是晚上22点--凌晨4点,22点-24点称为前半夜,24点--4点称为后半夜。

这是一道物理题:山顶的气压是P1,山脚的气压是P2,问这山多高

通常情况下,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降低1mmHg(约133Pa).

题目中的大气压若是用mmHg作单位的话,山的高度h=(P2-P1)*12m.如果用Pa作单位的话,山阀高度h=[(P2-P1)/133]*12m

早晨、上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凌晨是怎么区分的,分别是几点到几几点?

早晨一般是指5-8点人们起床的时间 上午是指8-12点工作时间 中午是指12-14点午休时间 下午是指14-17(或18)点下午虹作时间 傍晚是指晚饭后至19点这段时间 晚上是指19-22(或23)点晚上娱乐时间 深夜是指22(或23)-次日2(或3)点 凌晨是指2(或3)-5点之间

现在的半夜三更是指半夜几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

上半夜是几点到几点

上下半夜应以0点为界,上,半夜20点到0点,下半夜0点到3点!

大半夜是几点钟

大半夜一般是指凌晨

所以从零点开始

一直到天要亮了之前

上半夜是几点到几点啊!!下半夜呢

晚上12以前是上半夜,12点以后是下半夜

记得采纳啊

气象用语下半夜是指几点到几点

0点到5点

读懂天气预报,要先分清时间用语对应的时间段。

白天:8时至20时;

凌晨:3时-5时;

早晨:5时-8时;

上午:8时-11时;

中午:11时-13时;

下午:13时-17时;

傍晚:17时-20时;

夜间:当日20时-次日8时;

上半夜:20时-24时;

下半夜:次日0时-5时。

半夜是指的几点

23点01秒-0点59分59秒,也就是“三更”,古人把晚上分为“五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352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