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整个意思就是颜渊问孔子仁是什么意思,于是孔子就说出了这样的回答。
因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捆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仁是内在状态,礼是外在体现,如果一个人要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处世都有礼节。
孔子为了达到仁者的境界,也要任何事符合礼节,还有一个搞笑的故事:
据说,有一个孔子非常不喜欢的人,但是按照礼节必须去他家拜访,于是,孔子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这个人不在家的时候自己再去,这样就符合礼节并且可以不见到那个人了。
所以说,个人觉得孔子也是个被自己思想束缚的人,论语放在当下作为主流教材不好,因为太过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个人意见如上。
词目
克己复礼
发音
kè jǐ fù lǐ
释义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引用
《昭明文选》卷一 也,一人莫非其臣也。又曰:舜、文王相去千有馀岁,若合符节也。 克己复礼 ,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论语,颜回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 《昭明文选》卷三 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孔子曰: 克己复礼 。马融曰:克己,约身。善曰:老子曰:知足常足也。将使心 《昭明文选》卷十八 仁,论语,子曰:伯夷叔齐饿於首阳之下。又曰:颜回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 为仁。列子,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仁奚若?子曰:回之仁 《全后魏文》卷二 成也。是以擢授南部,综理烦务。自在厥位,夙夜惟寅,乃心匪懈, 克己复礼 ,退食自公,利上之事,知无不为,赏罚所加,不避疏戚。虽 《全后魏文》卷三 绪,惟新庶绩,亦望蕃翰群司,敷德宣惠,以助冲人,共成斯美。幸 克己复礼 ,思愆改过,使寡昧无愧于祖宗,百姓见德于当世。有司明为 《全后魏文》卷六 ◇ 诏免元嵩官(太和十八年)嵩不能 克己复礼 ,企心典宪,大司马薨殂甫尔,便以鹰鹞自娱。有如父之痛, 《全后周文》卷十九 ,若使合国共行,必应违式者罪,何以得知?现见时人,受行儒教, 克己复礼 ,触事多违。《礼》云:「肴乾不食,未见与肉而求果者;爵 《全后汉文》卷六 王深思悔过,端自克责,朕恻然伤之。志匪由子,咎在彼小子,一日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王其安心静意,茂率休德。《易》不云乎:「一 《全后汉文》卷二十四 。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 克己复礼 ,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 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 《全后汉文》卷四十四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昔冯野王以外戚居位,称为贤臣;近阴卫尉 克己复礼 ,终受多福,郯氏之宗,非不尊也;阳侯之族,非不盛也。重 《全晋文》卷八 以酒过,为有司所绳。吾亮其极欢之情,然亦是濡首之诫也。ダ必能 克己复礼 者,今不加黜责。(《晋书·周ダ传》) 《全晋文》卷三十四 。)保傅不可不高天下之选。羊祜秉德尚义, 克己复礼 。东宫少事,养德而已。(《文选·竟陵王行状》注) 《全晋文》卷五十三 评,以一风流。然古之厉行高尚之士,或栖身岩穴,或隐迹丘园,或 克己复礼 ,或耄斯称道,出处默语,唯义所在。未可以少长异操,疑其 《唐文拾遗》卷二十八 敬必诚,严谨备至。次任左监门卫胄曹参军,和而不固,雅而应物, 克己复礼 ,时然後言。次任左威卫胄曹参军,性专静内,敏有干扃,无 《全北齐文》卷六 过记功,敦骨肉之情,广宽仁之路,思尧、舜之风,慕禹、汤之德, 克己复礼 ,以成美化,天下幸甚。(《北齐书·王传》:武平初上言 《两晋演义》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后援周处捐躯 患志不立,何忧名不彰?”却是名言。处唯唯受教。嗣是励志好学, 克己复礼 。言必信,行必果。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吴亡入 《全汉文》卷四十三 母安得处所,尚何皇太后之有!高祖天下当以谁属乎!宜谋於贤知, 克己复礼 ,以求天意,继嗣可立,灾变尚可销也。(《汉书·五行志》 《全汉文》卷四十五 反道,绝群小之私客,免不正之诏除,悉罢北宫私奴车马出之具, 克己复礼 ,毋贰微行出饮之过,以防迫切之祸,深惟日食再既之意,抑 《全三国文》卷十·魏十 议。然法者,所与天下共也,不可得废。今削王县二户七百五十。夫 克己复礼 ,圣人称仁;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王其戒诸,无贰咎悔也。 《全三国文》卷六十九·吴七 积恶之渐,臣深忧之,此祸兆见矣。故略陈其要,写尽愚怀。陛下宜 克己复礼 ,述修前德,不可捐弃臣言,而放奢意,意奢情至,吏日欺民
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言行举止符合于“礼”,就是仁。
出自: 《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参考资料: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
克己复礼
拼音:
kè
jǐ
fù
lǐ
解释: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举例造句:
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
——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
英文:
comply
with
the
rites
by
setting
restraints
on
oneself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读音kè jǐ fù lǐ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例句
(1)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他一直是一个奉公守法、克己复礼的人。
(4)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
(5)所以身为修道人,就要克己复礼,不要造因果。
“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礼,使道德变得可以操作,可以践行,也使仁的内在品质有了评判的外在依据。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仁者”。
成语:
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以上就是关于“克己复礼”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克己复礼”是什么、克己复礼什么意思、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