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有何不同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人写的吗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有何不同?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人写的吗?

1《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不同点是在攻城方面。这是因为在当时,城市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力、财力都集中在城市,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战场。同时,武器和攻城器械的进步为攻城战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孙膑主张鼓舞士气,团结人民,用各种方法使敌人得意、疲惫、迷惑、溃散,然后“我将同时出击”,即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他认为,很多士兵、富裕的国家、精良的武器都不一定能赢,“那些因决定性胜利而失去安全的人也一定能做到”。孙膑认为有利的战斗态势是可以争取和创造的,关键在于主动出击,利用形势。在地形篇和行军篇中,孙武讲了利用地形进行行军的原理,孙膑进一步主张“顺势而为”,根据各种地形创造有利的战斗态势。

2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灿烂瑰宝,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丰富,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孙子孙子兵法被视为兵家经典。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几代人都在研究。李世民说:“兵书里没有孙武。”。这是一种战争战略艺术。战略不是小伎俩,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孙子已经走向全球。它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汉代版《孙子兵法孙子》竹简。

3《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并不是同一个所写。孙膑又名齐孙子,可以和孙子的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孙膑师从鬼谷子先生。鬼谷子作为春秋时期纵横家的始祖,精于战术,攻心辩术,也精于命理。他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全能巫师。孙膑跟着他学习孙子兵法,看到孙膑诚心好学后,耿直的他,把孙子兵法一个人传给了他。可见孙膑后来的军事理论成果也是成功的。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实战实践,穿越战争的硝烟,努力完成了《孙膑孙子兵法》,并流传后世。

相传,孙膑早年曾经与庞涓一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膑骗来

孙膑到了之后,庞涓越发害怕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盖骨,并在额头刺字庞涓的目的是想把孙膑这个人才埋没起来,让世上再没有同他竞争的对手不久,有位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首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

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8万兵由大梁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齐王准备派兵8万救赵,并让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

孙膑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田忌采纳孙膑的建议,把主力集结在预设阵地桂陵,即今河南省长垣西北,准备歼敌

大约在农历十一月间,庞涓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我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我国战争史

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桂陵战后的第十三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于是,齐国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都城大梁

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魏国国君魏惠王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

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彪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

孙膑还具体提出了诱敌的方法,就是在与魏军接触后就假装败退,退却中第一天挖10万个炉灶,第二天减少至5万个,第三天减少为3万个,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迅速减弱,以诱使魏军追赶

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3天,士兵就逃走过半了!”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他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木头上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1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说:“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马陵之战后,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一共6000言,精心总结一下就会出现8个字的核心内容:必攻不守,批亢捣虚。

必攻不守这句话很容易被理解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孙膑想表达的是必须要进攻敌人无法防守的地方,举个例子来说,在足球赛中,射门一定要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死角。

大画家黄胄“必攻不守”的治学精神就尤为让人赞叹,他说:“学画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一定要进攻。”

批亢捣虚就是必攻不守的细化,意思是:想要进攻,必须进攻敌人要害(亢就是敌人的咽喉),和兵力薄弱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一击杀敌,取得成功!

孙膑兵法共16篇16种观点。

在战争观上,它强调战争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认为“强兵之急“在于富国,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战胜而强立”;既反对企图垂衣而治的幻想,又反对穷兵赎武,强调积极备战,“事备而后动”。

在军队建设上,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责于人”,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所在。

强调治军不但要信赏明罚、令行禁止,还要对士卒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包括政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军队的全面素质。

在战争指导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道“制胜的观点。这里的“道“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战争规律。

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孙子的虚实理论。

扩展资料:

《孙膑兵法》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

《孙膑兵法》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孙膑主张激励士气,团结士众,采用种种方法使敌人骄傲、疲劳、迷惑、力量分散,然后“我并卒而击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他认为兵多、国富、武器精良不一定能够取胜,“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就是说,决定胜败安危的关键在于掌握战争的客观规律。因为掌握了战争规律,就能分散而牵制敌人,能做到这点。

孙膑这种敢于战胜强敌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杰出兵法家的进取精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孙膑兵法

主要用于军队作战。

方阵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采用的一种队形,是把军队在野外开阔地上排列成方形阵式。远古方阵由前军、中军和后军相互嵌套排列而成,方阵平面呈现“回”字形状,反映出远古观念中的一种政治地理结构,来源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在数学中,n×n阶矩阵被称为n阶方阵,即方阵就是行数与列数一样多的矩阵。

《孙膑兵法》的主旨思想: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孙膑特别重视道,这一点和《六韬》很相似,在《孙膑兵法》的治国、治军以及治敌各个方面,孙膑都反复强调道的作用。

孙膑不迷信赏罚的作用,认为必须“用民得其性”才能做到“则令行如流",如果违背民性,而赏罚就会失去作用。孙膑说“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竟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比起特别迷信赏罚的作用的尉缭,孙膑见识要更深一层。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部不同的著作。

《孙子兵法》作者是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孙膑兵法》特别重视道,这一点和《六韬》很相似,在《孙膑兵法》的治国、治军以及治敌各个方面,孙膑都反复强调道的作用。

孙膑不迷信赏罚的作用,认为必须“用民得其性”才能做到“则令行如流",如果违背民性,而赏罚就会失去作用。孙膑说“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孙子兵法百度百科-孙膑兵法

以上就是关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有何不同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人写的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有何不同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人写的吗、《孙膑兵法》的背景、孙膑兵法精髓八个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60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