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文言文

异世封神榜2023-04-29  35

1 杜甫写过的一篇古文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2 诗史杜甫的文言文翻译谢谢

诗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2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刻可以补史之不足。

3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是在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此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3 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吗,最好结合诗句1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元。

4 文言文翻译 杜甫 北征 要得是老老实实的文言文翻译,不要百度上找的

译文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肃宗即位的第二年,闰八月初一日那天。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我杜甫将要向北远行,天色空旷迷茫。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这时因战乱,时世艰难忧虑,朝野很少有空闲的时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想来惭愧,因为只有我一人蒙受皇恩,皇上亲自下令允许我回家探亲。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我到宫阙拜辞,感到恐惧不安,走了好久尚未走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虽然缺乏敢于谏诤的气魄,总惟恐皇上思虑有所疏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皇上(指肃宗)确是中兴国家的君主,筹划国家大事,本来就该要谨慎努力。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安史叛乱至今尚未平息,这使君臣深切愤恨。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我只有挥泪告别,但仍恋念凤翔行在(皇帝外出临时居所),走在路上仍然神志恍惚,放心不下。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如今天下尽是创伤,我的忧虑何时才能结束啊! 首二十句写得假探亲,并抒发忧愤国事,不忍遽去的感情。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我拖拖沓沓地穿过田间小路,不见人烟,到处一片萧条。

所遇多被伤, 更流血。 路上遇见的人,有很多都是带着创伤,痛苦 ,有的伤口还在流血呢 !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我回头看看凤翔县,傍晚时,旗帜还忽隐忽现。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向前登上一道道寒山,屡屡发现战士喂马饮水的泉源水洼。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润。

到了邠州郊外,如同走入地底(因地势低凹),泾水在邠郊中水流汹涌。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猛虎蹲立在我的眼前,吼啸声震山谷,苍崖好像会崩裂一般。(形容路途险恶)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今秋开满了菊花,石道上留下了古代的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青云激发起高雅的兴致,隐居山林的生活也很欢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山里的水果都很散乱细小,到处混杂生长着橡树和山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有的红的像朱砂,有的黑得像点点的生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它们有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甜的或苦的,全都结了果实。

(暗示自己毫无成就)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遥想那世外桃园,更加想象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是太差了。

坡陀望廊畤,岩谷互出没。 在坡陀上遥望廊州,山岩山谷交相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我已来到了水边,我的仆人还落后在坡上(回头看,因坡陡以致他好像在树梢)。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鸱鸟在枯桑上鸣叫,野鼠乱拱洞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夜深时,我走过战场,寒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回想起潼关的百万大军,那时候为何溃败得如此仓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使秦中百姓遭害惨重。

(指潼关失守,安史叛军直逼关中,人民死亡近半) 以上三十六句写归途观感,描绘出一幅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悲惨图景。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何况我曾经堕入胡尘(指杜甫困陷长安),等到回家,头发已尽是花白了。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经过了一年多,回到这茅屋,妻儿衣裳成了百结衣(因贫穷用零头布缝补而成的衣服)。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伤心得在松林放声痛哭,并激起回响,泉流也好像一起呜咽,声音显得悲伤极了。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平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因营养不良没血色)。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陌生),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的旧衣裳刚过两膝(指女儿长高了裙子太短了)。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有海上景像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颠倒的被缝补在旧衣服上。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老夫情绪恶劣,又吐又泻躺了好几天。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奈何囊中没有一些财帛,救你们寒颤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打开包裹取出化装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可稍稍张罗铺陈。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瘦弱的妻子脸上又见光采,痴女自己梳理头发。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学他母亲没有什么摆弄,清早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我能活着回来看着孩子们,高兴得好像忘了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他们问我事情,竞相拉着我的胡须,谁能对他们责怪呼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反而使我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我真的心甘情愿受他们杂乱吵嚷。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我刚回来要宽慰心情,生活料理、生计问题,那里还顾得谈论 ? 以上三十六句备述杜甫到家后,悲喜交集的情形。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肃宗还流亡在外,几时可以停止训练兵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抬头看看天色的改变,觉得妖气正在被消除。(以妖气喻安史叛军)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阴风从西北吹来,惨淡地随着回纥。(指回纥入境带来新的祸患)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回纥怀。

5 杜甫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目录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三、为官时期(四十至五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46466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家 子 子女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杜甫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现存诗数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 纪念建筑 解读杜甫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 文言文介绍 各家评述 同名电视基本资料 剧情简介 贴吧相册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三、为官时期(四十至五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家人 妻子 子女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杜甫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 现存诗数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诗歌影响纪念建筑解读杜甫 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文言文介绍各家评述同名电视 基本资料 剧情简介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

6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7 杜甫简介

杜甫 百科名片 杜甫画像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目录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 纪念建筑 解读杜甫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 文言文介绍《国学宝典——杜甫》 贴吧相册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 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纪念建筑解读杜甫 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文言文介绍 《国学宝典——杜甫》贴吧相册 展开 基本信息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3]。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 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公祠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

关于杜甫如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以社会写实著称。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为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相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为“大李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其身后,杜甫的作品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诗歌,其作品集称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也被称为“诗史”。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的故事,供大家阅读。

故事一、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看完了公孙大娘的表演,心情好了很多,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吧。杜甫回到姑姑家后就找到了姑姑,问他爸爸妈妈在什么地方。姑姑就开始给他编故事,说他妈妈在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他爸爸在某个地方做大官,很快就回来。杜甫听后更兴奋了,他为自己不再是孤儿而高兴。

在杜甫七岁的时候,他老爸回来了,还给了杜甫的姑姑一笔钱,即杜甫的学费。杜甫见到了老爸十分高兴,还问他妈妈在什么地方,并且告诉他老爸,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没人疼的孩子。他爸听了后触动很大,就把杜甫有名望的老祖宗那些光耀门楣的事迹说给杜甫听,还让他刻苦学习,不要给祖宗脸上抹黑。杜甫乖乖地点了点头。

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杜甫觉得自己都被憋出病来了,觉得古代圣贤说的那些大道理似乎不合乎科学道理,经常在课堂上和老师辩解。由于观点过于偏激,经常整得老师下不了讲台。为了整治这个桀骜不驯的另类学生,老师就把祖宗之法搬出来整治杜甫,经常用教鞭抽他的手掌心,或者停他的课。杜甫巴不得如此,把书包一丢就去撒野了,经常去果园里摘梨摸枣的,有诗为证: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姑母说:

“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2集)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故事二、杜甫改掉贪玩的习惯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故事三、杜甫的漂泊岁月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故事四、杜甫原来也是酒仙

酒仙这个称号好像是李白的专利,所以老辈儿的人喝了酒就敢说有李白的感觉,随便一个酒楼都敢叫“太白楼”。还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让人称赞喝酒的境界。比如泾川豪士汪伦,久慕李白大名,非常希望有机会一睹这位大诗人的风采。他听说李白将要到安徽来游玩,就修书一封,邀请李白赴泾川游历。其中写道:“先生喜欢旅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供您痛饮。”李白读后,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泾川,却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告诉他:“花是潭水名,并无桃花;万家是一位店主的姓,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尽欢而散。其实喝酒能达到仙人级别的有的是,杜甫写的那个《酒中八仙歌》里面八个人都可以叫酒仙。就连诗人杜甫自己,不但是“诗圣”,也是个“酒圣”,他嗜酒的程度并不亚于李白。

杜甫嗜酒,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据他自己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十四五岁的杜甫已经是位酒豪了。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同李白交往,二人在一起有景同赏,有酒同醉,亲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仍然和往常一样纵酒作乐。“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当时的杜甫已到了要典当衣服来换酒喝的地步了,每次都要喝得“尽醉”。没有衣服只好赊债,而且处处都有酒债。看来杜甫并没有指望活到七十岁,只要拼命喝酒就好了。

杜甫一生作诗近1500首,并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如下:《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等

杜甫简介杜甫生平资料介绍 杜甫的诗词全集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 画像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揭秘杜甫的三个儿子

杜甫为唐朝著名诗人,但在其生前和死后一些年内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杜甫的孩子们记载也不多,只能从杜甫的诗歌中得出一二,关于他孩子的名字有些都没有流传下来。关于杜甫的儿子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有所了解。

且说杜甫有一个还未长大便夭折的幼子,这是从杜甫所写之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一句“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得知,这首诗作于其幼子病逝之后。当时杜甫从长安回乡探亲,路途中所见使其深受撼动,百姓苦于战乱,民不聊生,死病缠身,苦不堪言;相反当他路过骊山时,感受到清宫内夜夜笙歌,深感统治者的腐朽与悲哀。

不料当他心怀悲痛回家的时候便看到幼子已饿死在床上,家中嚎啕声不断,使其甚是自责。杜甫一向自命清高,虽家贫却不愿受嗟来之食,一句“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表明了杜甫的自责之心,和对现状的无声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长子为宗文,虽为长子却鲜为杜甫提及,可能是宗文读书不好,不得杜甫喜爱,而其次子宗武与长子相反,深得杜甫疼爱,而在历史资料中可得知,杜甫次子宗武在湖、湘一带流浪的时候便去世了,原文为:“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欣赏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所作的七首绝句组诗,讲的是在一个春色无限、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杜甫独自一人在锦江江边散步,欣赏这春天里花枝招展、彩蝶翩翩、莺鸟歌唱的美丽景色。

江畔独步寻花

这七首诗中,杜甫在描述了自己独游江畔时所欣赏到的美景之余,也表达了诗人本身对于美好安宁生活的热爱。此外,在这首诗中,也包含了诗人在久经战乱后重得安定的愉悦心情。全诗的描述中动静结合,尽管没有声色,字里行间却栩栩如生,甚有风味。

第一首诗是从杜甫独步寻花的起因写起,主要讲的是他恼花;第二首诗写的是当诗人独自一人漫步到江边时,看到了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第三首讲的是某些别人家的花,红白错落,目不暇接;第四首表达的是诗人遥望少城中的花,在脑海中浮现出花开之盛以及大众之乐的景象;而第五首诗写的是黄师塔前面的桃花;第六首主要讲述的是杜甫成都草堂附近的邻里黄四娘家开满花的春光景色;最后一首则是诗人对赏花、爱花以及惜花的总结。

杜甫这组组诗的上四首分别描述了诗人自己因为恼花、怕春、报春以及怜花因而表露出来的忧愁感伤的情绪;而后面三首诗歌则展现出了诗人在赏花时表露出的愉悦之情,饱含了一种对于春色留不住的惋惜与感叹。诗歌全文脉络清晰,层次有序,有如一幅江畔寻花图一般,展现了杜甫对于花的珍惜以及身处美好生活中时对于美好事物能够常留的希冀。

杜甫的诗词全集

杜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那个年代流传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他一生写有一千五百多首诗歌,有很多都是传诵千年的名篇。因此《杜甫诗集》就是杜诗的集合,将其诗作进行精选以及整合出版,浓缩其诗的精华,彰显其诗风采,重现诗歌创作的意境。

杜甫诗集

《杜甫诗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1月,全书共245页,是国学经典导读系列的一本。我国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衷心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不屈权贵的清高正气以及民为邦本的政治观念都一一展现无遗。在杜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品德、他的性格、他的命运,感受极其珍贵的精神文明,备受感触。

这本《杜甫诗集》分为几个方面,最前页是导言,之后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从他被称为诗圣的简介、其诗对唐前古诗的继承、对唐后诗作的影响启迪以及杜诗对于中外文学的贡献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二章讲的是杜甫的生平,其中涵盖了他的传记、他与战争、他的流离以及他的思想等多个方面。第三章讲解的是杜诗的内容含义,他诗文的主题主要涵盖了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何种思想情怀。第四章是杜诗的艺术欣赏,后面几章讲了其诗集的编辑、注释以及研读,最后是诗选,将杜甫的佳作收录其中。

诗仙杜甫妻子是谁

杜甫的妻子为杨氏,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的具体记载,遂我们并不知道杨氏的全名,只知其为弘农县少卿杨怡的女儿,在当时杜甫与杨氏两家门当户对,杨氏比杜甫小了十来岁。

杜甫在三十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他虽为诗圣但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其妻。而我们从杜甫诗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杨氏乃为贤妻良母,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抛弃,相濡以沫。

据资料可知杨氏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们的幼子因饥饿夭折。杨氏乃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当时逢“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便将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则北上。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在杜甫诗《北征》中描绘的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所见闻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写道:“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杨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时日生活极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表明战乱中杨氏无时不在思念杜甫,两人得以相见,竟然以为是在做梦。

而《北征》也曾描绘杨氏得知杜甫即将回来,可以打扮一番,而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也学者妈妈的模样打扮,将脸蛋涂的乱七八糟,可见他们在此当时的条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杨氏因无力下葬,便将棺材置于岳州,带着孩子们回洛阳,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孙将他们合葬在故土。

大诗人杜甫月夜赏析

《月夜》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诗,当时诗人受困于长安,正是他望着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景。杜甫在此诗中依靠想象写出了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

杜甫 月夜

首联中,杜甫描写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即妻子在家乡望着明月十分挂念着自己,鲜明地透出了诗人身在他乡长安的思亲之情。颔联讲述的是儿女虽然跟随在母亲身边,却完全不能理解母亲对于亲人的思念,是诗人心系妻子以及儿女的表露。颈联中诗人想象的画面是妻子望着明月深思,心中满怀悲伤。而最后的尾联则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期盼在不久后的将来,能够与家人团聚一同赏月,再回过头来反衬今日的忧思。

全诗大意表达是,今晚家乡的月亮一定也如同我眼前的这般圆满清润,遥念家中的妻子,唯有独自一人默默欣赏。只可惜家里年幼的孩子,怎么能够理解并分担他们母亲思亲的心酸。这空气中的屡屡湿润雾气,也许将妻子的头发沾湿了,这寒凉的月色,正映衬着妻子洁白的手臂。什么时候才能举家团聚呢,到那时我们一同靠着纱帐欣赏这轮月亮。那时候的月色也一定美丽动人,我们互相依靠在一起,就让月光静静地将彼此脸上的泪痕拭去。

杜甫的这首诗歌构思立意极为独特新颖,章法紧凑,言语通俗却显得真情实意,十分打动人心。

1、《绝句》

作者:杜甫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2、《山行》

作者:杜牧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4、《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5、《望岳》

作者: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以上就是关于杜甫生平文言文全部的内容,包括:杜甫生平文言文、关于杜甫、有关于杜甫的故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11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