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在政坛上有「小钢炮」称号的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近年已甚少公开亮相,原来是罹患摄护腺癌! 曾担任监察院院长、财政部部长、立法委员等职位,多年热心公益,在政坛上有「小钢炮」、「王圣人」等称号的王建煊,日前接受「联合报」专访时透露自己罹患摄护腺癌,身体已大不如前;而结缡多年的妻子苏法昭则有阿兹海默症及肌少症等疾病,时常站不稳,摔得头破血流。 (编辑推荐:摄护腺癌症状有哪些?远离4大危险因子,杀死摄护腺癌细胞的自愈饮食) 根据《联合报》,81岁的王建煊表示,自己与妻子将钱财视为身外物,前前后后已捐出超过1亿元,未来也会将过世后留下的「臭皮囊」捐出来供解剖研究。虽然健康状况渐渐走下坡,王建煊表示,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努力演讲、做公益,做到自己不能做,眼睛闭起来为止。 彰化基督教医院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陈俊吉一般疾病通常有伴随的症状,医师可借由症状来做初步的诊断,然而摄护腺癌--这日益增加的疾病并非如此。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摄护腺癌的临床表现相当多样化。 依细胞组织来区分,摄护腺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即中心区、周边区和过渡区。其中中心区和过渡区贴著尿道,如果癌症发生在此,可能会有类似摄护腺肥大一样,压迫到尿道而出现频尿、解尿不顺、尿速减小等下泌尿道症状。约只有三分之一摄护腺癌发生于这两区域,因此这些病患的临床表现和良性摄护腺肥大并无法区分。 大部分的摄护腺癌发生在周边区,所以临床上几乎没有下泌尿道症状,当用手指经由 触诊探查,摸摸看摄护腺软硬度、是否有凸起硬块等病变情形,才得以尽早诊断。摄护腺癌也常转移至骨头,有些病患会因为骨头疼痛,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了,经检查后才知道是第四期的摄护腺癌。所以别因为泌尿道的症状并不明显,而延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时机。编按:在政坛上有「小钢炮」称号的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近年已甚少公开亮相,原来是罹患摄护腺癌! 曾担任监察院院长、财政部部长、立法委员等职位,多年热心公益,在政坛上有「小钢炮」、「王圣人」等称号的王建煊,日前接受「联合报」专访时透露自己罹患摄护腺癌,身体已大不如前;而结缡多年的妻子苏法昭则有阿兹海默症及肌少症等疾病,时常站不稳,摔得头破血流。 (编辑推荐:摄护腺癌症状有哪些?远离4大危险因子,杀死摄护腺癌细胞的自愈饮食) 根据《联合报》,81岁的王建煊表示,自己与妻子将钱财视为身外物,前前后后已捐出超过1亿元,未来也会将过世后留下的「臭皮囊」捐出来供解剖研究。虽然健康状况渐渐走下坡,王建煊表示,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努力演讲、做公益,做到自己不能做,眼睛闭起来为止。 彰化基督教医院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陈俊吉一般疾病通常有伴随的症状,医师可借由症状来做初步的诊断,然而摄护腺癌--这日益增加的疾病并非如此。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摄护腺癌的临床表现相当多样化。 依细胞组织来区分,摄护腺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即中心区、周边区和过渡区。其中中心区和过渡区贴著尿道,如果癌症发生在此,可能会有类似摄护腺肥大一样,压迫到尿道而出现频尿、解尿不顺、尿速减小等下泌尿道症状。约只有三分之一摄护腺癌发生于这两区域,因此这些病患的临床表现和良性摄护腺肥大并无法区分。 大部分的摄护腺癌发生在周边区,所以临床上几乎没有下泌尿道症状,当用手指经由 触诊探查,摸摸看摄护腺软硬度、是否有凸起硬块等病变情形,才得以尽早诊断。摄护腺癌也常转移至骨头,有些病患会因为骨头疼痛,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了,经检查后才知道是第四期的摄护腺癌。所以别因为泌尿道的症状并不明显,而延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时机。 那要 如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摄护腺癌 呢? 大部分的癌症都有肿瘤指标,可经由抽血检验来得知罹癌的风险。目前透过抽血筛检摄护腺癌的方法就是血清摄护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这是由一位华裔美籍医生从摄护腺组织找出一种特异性非常高的蛋白质,称之为摄护腺特异性抗原(PSA)。 然而摄护腺特异性抗原仅具有摄护腺的特殊性,而不是指数高就一定长摄护腺癌。只要摄护腺发生病变如摄护腺炎或摄护腺增生肥大,或者摄护腺被挤压过(如: 指诊、接受膀胱镜检查、近期的性行为),都可能造成摄护腺特异性抗原升高。所以摄护腺特异性抗原升高并不代表一定罹患摄护腺癌,适当抽血的时机才可增加诊断的可靠性。 检验摄护腺特异性抗原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都把阈值订在4ng/ml,若是检验值超过这个数值就要做进一步的鉴别检查。若只是PSA值轻微上升,而且指诊和超音波检查也无法分辨是良性增生或恶性肿瘤时,加测游离型摄护腺特异性抗原比例也可以帮忙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通常游离型摄护腺特异性抗原对全值摄护腺特异性抗原的比值愈高时,良性增生的可能性就愈大。 除了 指诊和摄护腺特异性抗原以外,有时需要借助超音波等影像学检查帮忙将较小的病灶检测出来。有摄护腺癌病灶的区域在超音波下常表现为低音波反射,而呈现出亮度较暗的部位。然后用超音波导引到病变处抽取组织作病理检查,一旦证实有癌细胞存在,再根据疾病实际状况与癌症临床分期后,拟定治疗计画。然而若切片结果并无癌症发现也无法完全排除恶性肿瘤,毕竟超音波导引穿刺切片也有可能没抽吸到病灶处,因此指数偏高的患者仍需密切追踪病情的变化,毕竟摄护腺癌的最终确诊还是需要病理报告的证实。 (编辑推荐:全世界第2大男性癌症杀手!夜尿、骨头痛竟都是前兆) 据统计,有部分病人摄护腺癌不会持续恶化,所以即使不处理也不会危及生命,只需严密追踪即可。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无法完全认定摄护腺癌的筛检或早期诊断会带给这些病患有意义的影响(可能有过度的癌症恐慌或不必要的穿刺检查),但也有部分病患的确因筛检或早期诊断而得以治愈其癌症。由于摄护腺癌的发生率与癌症死亡排名上升,目前仍鼓励50岁以上男性朋友应定期做摄护腺的检查,而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应提早至45岁检查。 本文由彰化基督教医院授权刊载, 原文网址
「他才20岁,是个大学生,就确诊大肠癌第4期,治疗11个月之后,有天带40多岁的爸爸一起来,原来也确诊大肠癌第4期,他妈妈一下子变成儿子也罹癌、先生也罹癌,真的快哭了。」北医附医副院长李冠德说,现在大肠癌的家族化更明显,可能是饮食习惯不良,造成加强病变基因的凸显。
大肠癌年轻化李冠德说,过去在台湾,都认为大肠癌是西方人的疾病,因为大肠癌跟肉食多、爱吃烟熏食物有关,「结果爱吃香肠的欧洲人,现在的大肠癌得病率反而比我们少,台湾变成几乎是世界第一的大肠癌国家。」
像是那位大学生,平常也不菸不酒,有时候紧张会拉肚子,但一出现血便的时候就已经是大肠癌第4期。李冠德说,最近20、30岁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些通常都是因为有家族病史,结果果然爸爸也得到。「但过去基因的影响不明显,最近可能是因为饮食习惯不良,创造让疾病基因发作的环境,把它带上来了。」
而 设下的肠癌筛检是从50岁开始,李冠德建议,其实从40岁就应该要有警觉了,因为现在的发病年龄层实在越来越低,只要家族里有人、不管是叔叔、伯伯、阿姨,最好要去做大肠镜筛检,一发现息肉就马上剪掉。「因为有90%的肠癌在变成癌症前,都会先有息肉的出现。」
大肠癌的危险因子李冠德也提醒,如果要预防大肠癌,第一步要先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一个是不要吃太多肉、要吃高纤维食物、还要减肥,因为体重过重跟大肠癌也很有关系。陈鸿华也说,大肠癌是一个跟饮食有关系的疾病,所以低油、低糖、高纤很重要,还有运动也可以帮助预防大肠癌。
再来则是要避免吃烧烤类、烟熏类的食物,李冠德说,腌渍类反而跟大肠癌比较没有关系,但是跟胃癌可能有些关系;还有要记得做筛检,年轻一族可以做大肠镜、粪便潜血检查,早期发现,治愈率都很高,如果有筛检出癌化可能,也要将亲朋好友都拉来检测。
彰化员生医院胃肠肝胆科主任吴文杰也说,如果腹部或 直肠部位出现持续1个月的不适感,例如腹痛、腹胀、血便、体重减轻、解便习惯改变,也千万不要拖、赶紧进行大肠镜检测。不过李冠德说,目前健保也给付晚期的新型口服药物,所以也请晚期的患者不要绝望,早点接受治疗,还是可以延长生命、增加生活品质。
细川顺讃(日本食品和长寿医疗领域中的领导者) 芝麻盐的材料只有芝麻与盐,但为什么人们食用它的历史会如此悠久呢? 最初芝麻盐是由明治的食养家石冢左玄所推广的,制造目的是为了摄取糙米当中所缺乏的维生素与矿物质。 芝麻在早期也被当作汉方药材使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黑芝麻中的多酚含有抗氧化能力。 在矿物质的部分,一百公克芝麻当中含有一千两百毫克的钙、三百六十毫克的镁、五百六十毫克的磷、九・九毫克的铁、五・九毫克的锌、○ ・四九毫克的维生素B1、○ ・二三毫克的维生素B2、○ ・六四毫克的维生素B6、二十三・四毫克的维生素E(γ - 生育酚)、一百五十毫克的叶酸、○ ・五一毫克的泛酸等丰富成分。 除此之外,由于芝麻中所含的芝麻素、芝麻素酚等成分具有高度抗氧化能力,因此亦可发挥防癌、抗老化、回春等效果。 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是以一百公克的芝麻为基准。实际上虽然很难吃到一百公克的芝麻,但只要每天摄取少量优质的营养素,制造出来的细胞必然会是品质优良的细胞吧。 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芝麻与烧盐制作芝麻盐,就会得到最强的矿物质平衡。真正对健康有益的芝麻盐,使用期限为两到三天以内,必须装入密闭容器内冷藏保存。若超过这个期限,芝麻的油脂会氧化成毒素,必须格外注意。 这种芝麻盐的毒素,就是长年采行长寿饮食法后,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刚做好的芝麻盐充满香气,若盐度调整得宜的话,确实是一种能令人喘一口气的好东西。 由于自制芝麻盐也有芝麻氧化的问题,因此我一向指导大家在蒸饭时加入芝麻。 芝麻一旦经过热炒,表面的皮就会变硬,即使进入体内,外壳也不容易破掉。 因此我都在蒸饭(糙米)时加入生芝麻。 先清洗糙米,调整水量,然后一杯米加入○ ・五公克的烧盐和一公克的生芝麻。 为什么要在蒸饭时加呢?因为这样一来,芝麻壳会和米饭一起变软,直接咀嚼即可咬破表皮,吸收芝麻全部的营养素,糙米饭也会更加美味。 温习One Point Review 芝麻的抗氧化作用会发挥回春、抗老化、抗癌的效果。 本文摘自《吃对盐饮食奇迹》/细川顺讃(日本食品和长寿医疗领域中的领导者)/采实文化
根据卫福部统计,癌症已经长达37年蝉联国人十大死因,其中「肺癌」居于癌症之首。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高尚志医疗副院长指出女性患者也有逐年攀升,90%女性都没有抽烟,但因为肺癌初期病症不明显,病灶常被肋骨、心脏、肝脏遮住,根据新光医院统计,过去12年当中,38,105案例内就有345位肺癌确诊病患。
高尚志医疗副院长指出,肺癌当中女性患者越来越多,又以肺腺癌居多,90%都没有抽烟,却因为长年下来接触厨房的油烟所导致,或是家中有人抽烟,吸入过多二手菸。
临床上一名57岁的林姓妇人,平时为家庭主妇,每天帮家人煮三餐,生活习惯规律,也不抽烟不喝酒,只是偶尔咳嗽长达一个月,都一直以为是感冒。直到去年五月,做了健康检查后才发现,肺部有一小块阴影,进一步使用「低剂量电脑断层检查」,找到左上肺叶有个一颗大、小肿瘤,确诊为肺癌第二期。
来源:freepik 切除小于一公分肿瘤 治愈高达百分百传统胸部X光很难发现1公分以下的小结节,往往发现都已经中后期。高尚志医疗副院长强调,现在利用低剂量电脑断层,可侦测到小于03公分肺部病灶,有助提早发现肺癌。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小于一公分的肿瘤被找到,并且顺利切除后,治愈率几乎高达百分百。因此建议,健康检查最好纳入肺癌相关筛检,四十岁以上老菸枪、五十岁以上一班民众、每两三年就要检查一次。
台湾肺癌亚洲第二! 肺癌初期难察觉台湾肺癌发生率高居亚洲第二,仅次于北韩,肺癌已成为台湾「新国病」。卫福部国健署推动,低剂量电脑断层筛检研究,针对55-75岁没有吸菸,或是戒菸逾15年,若是合并肺癌家族史,或处于二手菸环境,或罹患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或烹饪没有使用排油烟机等危险因子中的一项,自2015年至今共筛检11万人,经开刀确诊肺癌患者270人,筛检率24%,其中9成4为第一期肺癌。
另外,四癌(大肠癌、口腔癌、乳癌、子宫颈癌)早期症状也不明显,光是今年1到8月中,新光医院接受20,811名个案,进行四癌筛检,就有1,099名是癌前病变,其中62人确诊罹癌,平均18人就有1人罹癌。
吸菸对健康有害,众所周知。而大众对饮酒的观念,则是:每天喝适量红酒(1杯葡萄酒的量,相当于酒精浓度12%的葡萄酒100毫升,也就是1份标准酒精单位 )似乎可以改善心血管的健康状况。但近期研究指出,每天饮酒(即使酒精浓度不高、量也不多)仍有可能提升罹患癌症的机率,继而增加死亡的风险。
饮酒量1份 是以 酒精浓度 12% 的 葡萄酒100毫升( ml )计算,相当于酒精浓度40%的威士忌30 毫升( ml ),或酒精浓度5%的啤酒250 毫升( ml )。
(来源:shutterstock)
(推荐阅读:才喝几杯没关系?》小酌还是已经饮酒过量? 数字说话)
饮酒对健康的影响 男女不同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男性与女性饮酒对健康的影响不同,男性每周喝1瓶葡萄酒相当于每周吸5支菸;而女性每周喝1瓶葡萄酒相当于每周吸10支菸。这只是个比喻,终究,饮酒与吸菸对健康的伤害不同。
针对饮酒而言,每周喝3瓶葡萄酒的男性,罹癌终身绝对风险会比每周喝1瓶葡萄酒的男性高出1倍。但每周喝3瓶葡萄酒的女性,罹癌终身绝对风险会比每周喝1瓶葡萄酒的女性高出2倍。男性与女性的酒精代谢不一样,喝下相同量的酒,女性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会较高,也更容易伤害肝脏、心脏、与大脑,意思是饮酒对女性健康的影响较大。
该研究团队特别指出:对于没有吸菸的女性,每周喝1瓶葡萄酒(相当于每天喝1份量的酒精单位)会增加08%的乳癌终身绝对风险,也就是说,每1000位每周喝1瓶葡萄酒的女性,一生当中罹患乳癌者会多8人,而且,喝酒的量愈多,罹患乳癌的机率也愈多。此研究成果刊登于2019年3月28日的《BMC公共卫生期刊》(BMC Public Health 2019;19:316)。
每日饮酒会增加死亡风险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40万名18~85岁的成年人,发现:一周喝酒超过4次(每次1~2份量),会增加20%提早死亡的风险。而且,喝酒对不同年龄层所造成的死亡风险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年轻人喝酒一样会增加20%提早死亡的风险。此研究成果刊登于2018年10月3日的《酒精中毒:临床和实验研究》期刊(Alcoholi :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 2018)。
(推荐阅读: 被酒精绑架的台湾/酒瘾缠身,少活30年)
饮酒对心血管的保护效果被罹癌风险所抵消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主导一项全球性研究,重新检视过去全球多达700多项的研究数据, 结果显示:饮酒是2016年全球排行的第7大死因,约有280万人死于饮酒造成的伤害,也是促使50岁以下的青壮年族群提早死亡的主要危险因子,而对于50岁以上的族群,因为饮酒所导致的罹癌死亡机率更高达19~27%,虽然 全球各地 饮酒所导致的罹癌死亡机率略有不同,但都介于两成至三成之间。 此研究成果刊登于2018年9月22日的《刺胳针》医学期刊(Lancet 2018 ; 392(10152): 1015-1035)。
由此可见,饮酒所导致的罹癌风险,远超过对心血管的保护效益。因此,要维护整体健康,滴酒不沾才是最理想的做法。
(来源:shutterstock)
每日饮酒的安全量为「0」滴酒不沾上述的研究,从安全性考量的分析发现 ,只要有喝酒,无论多寡,都对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得到的结论是「安全的每日饮酒量为0」,滴酒不沾才是最健康的。
整体来说,民众必须重新认知「饮酒影响健康」的概念。
《》提醒您,饮酒过量,有碍健康。
(本文作者为王馨世医师)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某日伦敦泰晤士报的头条为「Laying off asparagus may help beat cancer」,因此「asparagine (天门冬酰胺)」这个胺基酸化学分子成为了google热门关键字,而asparagine (天门冬酰胺)最早是从芦笋汁(asparagus juice)的萃取物被发现的,所以顿时成为众矢之的!
以「芦笋」作为搜寻google 新闻的关键字时,果然看到有多篇关于芦笋会造成乳癌细胞扩散的报导,但实际上人体正常细胞本来就会合成天门冬酰胺,而且除了芦笋以外,牛肉、乳制品、家禽、海鲜、蛋、花生、坚果、马铃薯也都含有天门冬酰胺,究竟真相为何,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故事要从天门冬酰胺讲起
天门冬酰胺是一种人体可自行合成的胺基酸,它的功用为帮助血液中的氨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消除过多的阿摩尼亚,保护肝脏及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还是合成乳清酸等核酸前体物质的原料,与其他胺基酸结合所形成的分子能吸收毒素并将它们由血液中消除,它协助细胞运作及RNA/DNA的形成,还能将食物转化成能量,能增加身体耐力活力,消除疲劳。
通常天门冬氨酸被制成钙、镁、钾或铁等盐类后使用,运动员服用后,可以明显地改善体力和耐力,临床上还可用来治疗心脏病、肝病、糖尿病等疾病。 天门冬酰胺vs癌症
人体的普通正常细胞都可合成天门冬酰胺,但某些癌细胞,特别是急性淋巴白血病癌细胞,由于基因突变而无法合成这种氨基酸,所以使得它们必须仰赖宿主大量供应天门冬酰胺。
而科学家早在1953年,在进行淋巴癌研究时,就发现天竺鼠身上有一种血清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长,进一步实验发现是天竺鼠血清中含有天门冬酰胺酶的有效化学成分,它可以把天门冬酰胺分解,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与生长,使癌细胞死亡,但不影响其他正常细胞。
癌细胞被饿死是怎么回事?
国际科学权威杂志《自然,(Natural)》指出研究团队,用了三种方法来控制有乳腺癌的老鼠,体内天门冬酰胺的含量:1关掉合成天门冬酰胺的基因、2给老鼠天门冬酰胺酶、3给老鼠低含量天冬酰胺的饮食,在这三种情况下,都降低了乳腺癌的传播率。
癌症患者的癌细胞是否扩散,与天门冬酰胺及天门冬酰胺酶生物利用性有关。换句话说,若降低体内天门冬酰胺的合成,癌细胞中就没有材料可合成的蛋白质并进一步地转移传播,也就等于被饿死了!但在临床上及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隔绝天门冬酰胺或大量使用天门冬酰胺酶吗?
芦笋到底可不可以吃?
把食物简单粗暴地贴上好或者坏的标签,可以说是很傻很天真。此实验的,研究条件为已经罹患乳腺癌的老鼠,对比于人类为已罹癌患者,非健康民众。
而美国埃默里医学院的教授keqiang Ye表示:「天门冬酰胺普遍存在于多数食物中,例如:芦笋、牛肉、乳制品、家禽、海鲜、蛋类等,这些外来的天门冬酰胺在吃进肚子时,在人体消化道中就被分解失去活性了。
实际上,中的天门冬酰胺成分,很有可能在人体消化道中就被分解失去活性了。且人体有能力自行制造天门冬酰胺,『治疗关键是透过药物降低体内的天门冬酰胺。』」
因此,较中庸的说法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天门冬酰胺酶也可能适用于乳腺癌,或是研究人员发现可以用天门冬酰胺作为乳癌细胞的标靶。
而使用天门冬酰胺酶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蛋白尿,肝功能受损(黄疸)和胰腺炎等,最近也有研究指出它可能会导致糖尿病作用。因此,无论是药物或食物都要采取中庸的态度,才是正确的保健之道。
英国乳癌协会执行长摩根强调,病患不应排斥特定食物不吃。多吃蔬果,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才是癌友最正确的选择。研究作者贺南表示,天门冬酰酸是让乳癌细胞移动,与乳癌细胞是否生成无特殊因果关系,患者饮食仍应遵照医师指示。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体内过多的脂肪组织堆积和癌症风险上升,具有一定关连性,研究证实,当肥胖者减少5%以上体重(如成人90公斤,减少5公斤),就可以为健康带来许多益处。
长期久坐办公室族,当心肥胖、三高悄悄找上门,增加罹癌风险!一名40岁女性上班族,体检时发现血糖代谢异常、BMI约27已达轻度肥胖,前往和信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咨询后,进行饮食改变加上积极运动,成功瘦身十公斤,糖化血色素从原本的63%降至58%,接近正常指数,远离三高及癌症风险。
过重及肥胖如何定义? 至少与 12 种癌症相关
和信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李升联表示,一旦体重受控制,血糖、胆固醇指数都会跟着改善,才能保持身体维持良好状态。至于,如何得知是否过重及肥胖,可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判断,将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值(BMI=体重(kg)/身高m^2),若数值大于24,可定义为体重过重,如大于27就是肥胖。另外,男性腰围大于90公分,女性腰围大于80公分,显示体内腹部脂肪过多,也会有肥胖问题。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体内过多的脂肪组织堆积和癌症风险上升,具有一定关连性,其中较显著相关的癌症包括食道癌,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肝癌、胰脏癌、肾癌、乳癌等;许多国内外大型观察性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肥胖至少与12种癌症密切相关。
肥胖影响癌症病人存活率? 医:可能具负面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肥胖者发生糖尿病、代谢症候群及血脂异常风险超过3倍,发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膝关节炎及痛风也有2倍风险。李升联医师也指出,研究显示,肥胖对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质,疾病的复发与恶化,乃至于存活率,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更须小心因相关慢性病引起的并发症而死亡。
研究证实,当肥胖者减少5%以上体重(如成人90公斤,减少5公斤),就可以为健康带来许多益处,可改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疾病。至于,癌症病人减重是否能增加存活率?李升联医师指出, 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减重后, 可以促进恢复改善预后,未来期待有更多介入性的临床研究,来证明减重和癌症复发的关系。
留意体脂肪问题 控制体重降低罹癌及三高风险
李升联医师提醒,体脂肪问题也须留意,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体脂肪却很高,就是因为体内的肌肉量太少,研究指出,体内脂肪过高其实与发炎反应相关,易患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的风险,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罹癌的机会。建议体脂肪过高的人,要靠运动及适当的饮食, 减少体内脂肪并增加肌肉量,改善代谢异常的情况。
至于市面上流行的减重方法百百种,一旦观念错误,可能造不必要的副作用,建议开始减重前,最好先和专业的医疗团队咨询讨论,再规划出最适合自己的减重计画。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 /supply/article/46651 关键字:血糖代谢, 癌症, 和信医院, 内分泌科, 李升联, 减重
以上就是关于81岁前监察院长王建煊罹癌!妻子也患阿兹海默曝「摔得头破血流」全部的内容,包括:81岁前监察院长王建煊罹癌!妻子也患阿兹海默曝「摔得头破血流」、大肠癌家族化!20岁男大生治疗1年后爸爸也确诊罹癌、长寿饮食法吃了竟罹癌专家:吃错反而变毒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