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出处:《孟子·离娄上》
译文:“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法则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孟子资料
一、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二、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三、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
参考资料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因此,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极端诚心而不能使别人动心的,是从来没有的。不诚心,则从未有过能感动人的。
参考资料: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道是人自己引导自己。
出处:《中庸·第二十五章》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道是人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一切事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还要完善万事万物。自我完善是仁义的表现,完善万事万物是智慧的表现。诚是本性中固有的品德,是将外物与自身合二为一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合适的。
文本解读
“诚者自成也”一句其实是在说“中”。佛家说无人相无我相、无内无外、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但只是从否定的角度抽象地说“中”。而“诚者自成也”是从正面说“中”,“中”本是生生不息的。
“诚”是创生,是造化,“诚”即“成”,但“诚”是“不显惟德”,不是向外生物,而是生生,“诚”虽生物不测,但其为物不贰,始终不离自性,此所谓“诚者自成”。仅说“为物不贰”,还可能是“举一而废百者”的“执一”;仅说“生物不测”,就会有能生与所生的对立,也不是中庸之道。
意思: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出处:出自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由荀子所作。
原文节选: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译文:
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如果能做到极其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了;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叫做天德。
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变换的时期。这些都是有了常规因而达到真诚的。
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独善其身的人。
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这样的:如果不真诚,就不能慎独;不能慎独,道义就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道义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那么即使发自内心,表现在脸色上,发表在言论中,人们仍然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一定迟疑不决。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要算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要算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鄙视。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只要立足于真诚,同类就会聚拢来了;保持真诚,会获得同类;丢掉真诚,会失去同类。保持真诚而获得了同类,那么感化他们就容易了;感化他们容易了,那么慎独的作风就能流行了;慎独的作风流行了再紧抓不放,那么人们的真诚就养成了。
人们的真诚养成了,他们的才能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永远地使人们趋向于真诚而不回返到他们邪恶的本性上,那么他们就完全被感化了。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钱大昕为谢墉《荀子笺释跋》谓: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盖自仲尼既殁,儒家以孟、荀为最醇,太史公叙列诸子,独以孟、荀标目,韩退之于荀氏虽有“大醇小疵”之讥,然其云“吐辞为经”,“优入圣域”,则与孟氏并称,无异词也。宋儒所訾议者,惟《性恶》一篇。
谢墉则一反理学家“尊孟抑荀”的做法,认为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讨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异则缘于各自论证的视角。
荀子的思想主张
1、主要观点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2、“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荀子》简介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孟子·离娄上》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实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诚之:使之诚,使自己做到诚。诚,是人生来就有的诚,是圣人的能力。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普通人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一句诚者自成也:诚者:真诚的人,自:自然,成:成就,第一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自然能够成就自己。第二句而道自道也:第一个道指的是真诚的人自己所坚持的道,第二个道指的是大道,即天道,第二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所坚持的道自然合乎于大道的标准。第三句诚者物之终始:物乃事物,这世上的一切,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还是精神的、物质的,只要它存在于这个世界,它就属于“事物”的范畴,物之终始就是事物的开始与终结,也可以理解为易经中所说的事物的出生与消亡,事物的终始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即大道)”,第三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可以参悟到大道,而不真诚的人(即虚伪的人)也无法参悟到大道。第四句故君子以诚为贵: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就是字面意思。第五句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自成己:成就自己,第五句的意思是真诚的人不以成就自己为己任,才能拥有成就万物的资格。全部连起来就是:“真诚的人自然能够成就自己,真诚的人所坚持的道自然也符合大道的标准,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参悟到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即大道),而虚伪的人是无法参悟出大道的。所以君子以诚为贵。真诚的人不以成就自己为己任,所以才能获得成就万物的本领。”
真诚的人之所以能够参与到大道,是因为只有真诚才能让自己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会受到自己内心的嫉妒、恨、反感、厌恶之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偏见的影响,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实事求是、放下偏见,才能看到大道,虚伪会让人产生偏见,偏见会蒙蔽人的双眼,所以虚伪的人无法看到大道的存在。
真诚的人如果只想着成就自己,那么他这一生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仅限于此,若想更进一步,就必须以众生的命运为己任,才能获得成就万物的本领,爱人如己,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当你爱别人的时候,虽然你在奉献自己,但是当你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同时,老天也在成就你。成就自己是本分,成就他人是情分,只想成就自己也没有过错,但是也限制了你所能取得的成就,只有当我们去成就他人的时候,才能解开这道终极的封印,从而达到成就终极的自己的目标。
另外说一句: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尤其对于想要贯彻君子之道的人来说,更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如同现在一样,如果你没有参透大道,就不要轻易发表评论。当你强行发表评论时,你就已经失去了真诚。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因为对于没有参悟大道的人来说,你跟他们去讲大道,他们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下士闻道大笑之。但是话说回来,之所以要说,还是因为想要让世人认识大道、了解大道,目的还是想要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这自然也就合乎于大道的标准了,任世人如何取笑也无妨,这世上那么多人,总会有人能够理解的。
可能还有人会想:你怎么就敢确定别人说的不对,就你说得对?其实这也是最难的,正所谓人微言轻,我要想证明我说得对,两种方法,一是你足够真诚,真诚的人自然能够明白我的话正确与否;二是我自己变强大,然后改变这个世界,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所以问题来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分辨真假的问题,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阐述事实,同时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然后用行动证明自己。
以上就是关于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谁说的全部的内容,包括: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谁说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