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小娃娃,弹起冬不拉描述的是哪一民族

清朝官职一览表2023-03-28  25

“天山小娃娃,弹起冬不拉”描述的是哈萨克族。

冬不拉是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

冬不拉的制作需要三至十天,主要用松木、杏树、核桃树、桑葚树等木材来制作乐器的主体,其中冬不拉弧形形状是最难制作的。冬不拉艺术由乐曲、弹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

扩展资料

2008年,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能歌善舞的哈萨克族人已将冬不拉艺术融入他们的历史文化,将冬不拉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在新疆,有草原的地方就有哈萨克族人的足迹。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人喜欢择水草而居,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以冬布拉弹唱方式记述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冬不拉也是哈萨克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据巴克提努尔·阿尔叶哈孜介绍到,哈萨克人把冬不拉乐曲称之为“冬不拉奎依”,根据音乐节奏和演奏技法不同,分为弹击乐曲和拨奏乐曲两大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冬不拉

百度百科-哈萨克族

冬不拉简介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 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

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者,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葫芦丝:傣族;马头琴:蒙古族;芦笙:壮族;冬不拉:维吾尔族;巴乌(哈尼族) 伽耶琴:朝鲜族;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壮族) 、招军(汉族) 、吐良(景颇族)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 、 口笛(汉族) 、树皮拉管(苗族) 、竹号(怒族) 、箫(汉族) 、尺八 、鼻箫(高山族) 、笛(汉族) 、 排笛(汉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汉族) 、排箫(汉族) 、多(克木人) 、篪(汉族) 、埙(汉族) 、 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荜达(黎族) 、(口利)咧(黎族) 、唢呐(汉族) 、管(汉族) 、双管(汉族) 、喉管(汉族) 、芒筒(苗族) 、笙(汉族) 、 芦笙(苗、瑶、侗族) 、确索(哈尼族) 、巴乌(哈尼族) 、口哨(鄂伦春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812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