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导师小丁
服务人数
1
应答时长 5分钟
提问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0-04
古堰画乡怎么走不收门票
亲!古堰画乡不收门票可以沿着大港头镇的公路向前走,遇到小巷直接进去就是了。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龙丽、丽龙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53,50省道贯穿全境,通过金温铁路丽水站接轨全国铁路大动脉,交通便捷,距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义乌只有100多公里。古堰画乡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
1、古堰画乡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23公里,景区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河川保存完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摄影之乡”的主要创作基地和中国巴比松油画基地,堪称“秀山丽水”之缩影、“山水浙江”之典范。古堰画乡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
2、“古堰”首先表明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它与千年古镇、千年石函、千年古碑群、千年双龙庙会、千年古窑址、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樟树群、千年古墓群等人文胜景,共同展示给世人一篇独特而厚重的历史传承。
3、“画乡”承载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孕育而生的丽水巴比松画派用心灵描绘了景区真山真水和古朴美丽的江南古镇风貌,得以名扬中外。
4、“闲心对绿水,清净两无尘”。古堰画乡作为八百里瓯江佳绝处,一江碧水为景区打上了柔美的印记,其自然风光与艺术氛围交融;瓯江帆影、两岸青山、古街古村相掩盖,意境韵味随日落星起、季节交替各皆不同,而更富韵味。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解析08——
浙江古堰画乡:千古农耕文明诗画一方山水
在浙江五大水系之一的800里瓯江中游处,有一处被称为“古堰画乡”的风景 旅游 区,近年来声名鹊起,成为整个华东地区著名 旅游 景点。
第十三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来自浙江丽水的古堰画乡特色小镇展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目。展馆分古堰、画乡、古镇生活、艺匠文创新生活展、器乐演艺以及红色文化六大展区,不仅重点展示了通济古堰文化、古樟树群等生态水利系统,并且体现了如何在 历史 的丰富厚重叙事背景下开创出艺术与文创为特色的古堰画乡今日新生活。
古堰画乡原本不是一个地名,它是位于距离丽水市区28公里处通济堰所在的碧湖镇堰头村与江对岸的“画乡”—大港头镇所在地大港头村的合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古堰画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写生创作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近300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的学生超过15万人次。古堰画乡由此获得“丽水市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 旅游 村”的称号。
(一)千年古堰灌溉一方水土,山灵水秀滋养农商繁荣
1、古堰浇灌养育堰头村
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边上而得名。堰头村背山面水,村后山峦起伏,村前溪水流淌,与古老的通济堰相维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历史 格局和自然风貌。小村子山水秀明,田园富饶,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叶氏家族从松阳迁居于此,经明清两代,堰头村逐渐成为叶氏家族的聚居地。他们世代在此营建家园,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格局。依托着通济堰带来的便利农耕水利条件,家族发展日益昌盛,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家族鼎盛,科甲不断,仕官众多,耕读文化由此代代相传。
始建于南宋萧梁天监年间的“通济堰”之名于文献中最早见于北宋。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南朝天监四年,由詹、南二司马创建。通济堰在水利史上的突出地位,反映在堰头村至今依存的三个世界第一:首创世界水上立交桥之先河,有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制定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堰渠管理法规。站在堰头村江边,可以看到集壮美与秀丽于一身的通济堰拦水坝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的功能。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使整个碧湖平原上3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堰头村内的千年文化处处遗存。村口有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樟树群,有穿村而过石头铺砌的千年古道,有20多处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和古建筑......古堰渠、古道、古民居构成堰头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2、水运繁荣孕育大港头
与堰头村隔江相望的大港头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瓯江日夜奔流不息,这里的水运在南宋时期便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大港头恰好在龙泉去往温州的路途之间,过往的船只大都要在大港头停息一夜。古埠头便随着这来来往往贸易队伍,逐渐成为航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港口。
自唐代起,位于瓯江入海口的温州兴起了海外贸易,五代时期,作为吴越国所属地处州生产的瓷器,茶叶等都通过这里顺流而下到达温州港,再从温州港流向南北各地。宋室南渡之后,处州的 社会 经济更是加快发展,中原人口南迁,开垦田地,从事商业活动人口增加。大港镇一时成为瓯江的商业重镇。元至清代,处州所属各县漕运均以水运为主,各地贡赋均沿瓯江集中到温州港后北运至京师。千百年来,大港头水路上溯下达。瓯江中白帆点点,百舸争流。
随着漕运的发展,为船工、商贾提供衣食住行及生活必需品的商业、服务业也应运而生。大港头沿江马路遍布卖吃食、日用品、土特产的商铺,沿江街道的商业日渐繁华。
3、抗战时期港埠要塞的现代工商业发展
至民国时期,大港头的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到 历史 高潮。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大港码头商业的繁荣,这里一时成为瓯江中上游的“小香港”。作为港埠要塞,大港头一带的现代工业在民国时期也得到了兴盛发展。现代制造业造船作坊在这里有着悠久的 历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大港头偏僻山沟里诞生的浙江铁工厂。他开辟了浙江省自主创办武器工业的 历史 ,成为浙江省当时最大的一个工业,瓯江上游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区。浙江铁工厂在当时不仅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兵工企业,也是敌后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堡垒。20世纪末,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交通的发展,大港头与堰头村都开始走向萧条。
而“古堰画乡”就这样在两岸村庄繁华不再的萧条中悄悄开始了它的萌芽。
(二)千帆落尽成 历史 ,留取山水绘今天
古堰画乡是丽水巴比松画派的发祥地。就在大港头镇作为昔日的农商贸易重镇繁华不再的时期,一批本土画家却随着古堰两边村落的萧条开始走进这里,为宁静的山水和淳朴却又不至于保守的民所吸引,开始把这里当做写生的好去处。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丽水油画 群体的画家们勤恳执着,有理想,立足本土,关注身边的风土人情,在前辈的带领关心下茁壮成长,成为丽水油画群体的骨干力量。这个群体虽然画风各异,但画面对乡土风光表现出的浓烈 情感 ,写实主义的画风,却是他们的鲜明共性。
上世纪80年代,李大芸等人到丽水采风考察,谈兴集中到了巴比松,于是自喻丽水巴比松画派。这一带有玩笑却内心真诚的提法,被李大芸坚持作为省美协对基层美术群体的培育给予力推。丽水油画群体的创作激情被空前激发。当时丽水地委宣传部领导认为法国巴比松画派在19世纪法国美术史上的进步作用,对丽水美术的发展很有积极意义,也给予丽水巴比松的形成以重大的支持和推动。1991年5月1日,“丽水地区首届巴比松油画展”的举办标志着“丽水巴比松油画群体”的正式形成。丽水巴比松油画的最大特征是表现主义,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热爱,他们的油画里有真实的 情感 。
对于丽水青年一代画家,古堰画乡几乎就是滋养了他们作品的重要地方。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古堰画乡成为 旅游 景区游人如织的今天,他们的身影依旧不时出现在瓯江两岸,以及周边的田野乡村。随着这个群体在全国美术界影响力的加大,全国著名画家和各地美术院校师生不断来到瓯江边上滋养和诞生了这批画家的地方,这里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对从事美术创作的人们充满了吸引力,“写生基地”渐成雏形。
生态立市理念的提出,强调丽水的绿水青山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后发优势,要保护丽水的自然禀赋并认识到后发优势的价值。按照“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定位,古堰画乡所在的莲都区委、区政府将大港头镇区、坪地村、碧湖镇的堰头村、保定村及附近古村落共15平方公里的范围统一规划,建设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和商品油画生产基地。之后,堰头开展了村庄整治建设,经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评为市级优秀整治村。以“通济堰-大港头”自然人文景观为轴线打造得“古堰画乡”文化 旅游 品牌也就在那一年诞生了。
(三)文化 旅游 成一体,文化产业写新篇
走进今天的大港头,画乡老街的每一处都充满江南悠闲却又浓情而别致的生活气息。从古堰画乡起步,丽水的画家们带着他们家乡的山水走向全国,向世界美术界展示着他们的乡土创作的同时,也展示着他们家乡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山水。一幅幅油画,改变了小镇的命运轨迹,更改变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目前,古堰画乡年接待 旅游 人次破百万,小镇核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3000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35000元,足足增加了10倍。
古堰画乡的发展对周边的乡村农旅融合产业产生了扩展效应。民宿业成为周边乡村的主要产业之一,而民宿业的发展,一方面依托着自然山水与人文 历史 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不离农耕“底色”,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也成了吸引 旅游 者住下来体验的重要内容。
目前,地方政府正进一步规划古堰画乡朝着丽水生态文化艺术 旅游 重点示范小镇发展。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从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视角出发,针对古堰画乡的自然禀赋和人文禀赋以及悠久的农耕文明 历史 ,规划一个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生态文化艺术小镇,实现“世界级诗画田园,升级版农耕文明”的示范地目标。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 探索 ,古堰画乡将艺术、设计很好地与日常生活生产相融,成为承载了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文旅小镇。古堰画乡的发展历程为乡村原有的传统产业优势随着时代发展衰落之后,如何发掘和利用原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展示了“文化+特色小镇”融合的独特成功路径。
从古堰到画乡的演变,首先源于民间对田园环境自发的审美向往,构成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 历史 没有被城市化摧毁的民间力量。其次,是这种民间力量能够被地方政府及时地发现并予以肯定和给予政策性扶持和引导,这是古堰画乡得到迅速保护型发展的关键。这种双向共识中体现的力量,是古堰画乡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传承保护发展”、从而让华夏文明不断根的重要因素,也启发着我们加深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说所具有的经济、文化、精神多层面的丰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