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民桥的位置

乌鸡汤怎么炖2023-03-21  11

人民桥是市内连接唯一一道连接荔湾区与海珠区的桥梁.

桥靠珠江以北是荔湾区,附近的路有六二三路、西堤二马路、沿江西路等,附近比较出名的标志建筑物有南方大厦、文化公园、广州海关楼以及沙面白天鹅宾馆等。

桥靠珠江以南是海珠区,连接滨江西路与工业大道。

以下是广州市地图,你可以从左边工具条里选放大和拖拽工具,先把地图拖到左边荔湾区与海珠区方向,两区以珠江分隔,连接在中间的就是人民桥。鼠标点选每个具体的建筑与道路都有交通示意。

http://www.668map.com/gzmap/

你也可以通过以下网站查找从你所处的地方到人民桥的交通线路。

http://www.zuoche.com

广州人民桥人民桥位于中国广州市,为跨越珠江两岸的一座桥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

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1984年在人民桥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桥疏导车流.1988年在人民桥北端,建成东、北、西3条匝道,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2000年在人民桥东侧建内环路,及拆除桥北三条匝道. [编辑本段]深圳人民桥东门老街解放路和电影大厦旁边有座人民桥.

人民桥就是古时的惠民桥.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新安县志.地理》记载:“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海潮涨,往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巡检廖膺庞建造古桥,名曰‘惠民’.”

惠民桥下,是源自布吉笔架山的深圳河,流经渔民村、赤尾村、沙头村,入深圳湾大海.300多年前官富(今深圳罗湖、香港一带辖区清朝为官富司)巡检司廖大人,在这条河上建了这座惠民桥,着实惠及乡民,为子孙后代造了福,遗憾的是廖大人造的石板桥,那时只能过人,过不了八人大轿,更过不了马车,后人把石桥拓宽两边成木桥.再后来木桥过得了县太爷的轿,过得了马车,但载重不成,仍然过不了汽车,后人的后人只好再次改建成水泥钢筋桥.

尽管人民桥只有长30米,宽20米,但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深南大道没建造之前,它仍是比较大的一座桥,为深圳交通“咽喉”.往西,它通向南头、蛇口、西乡、松岗、东莞、广州;往东,它连接沙湾、盐田、龙岗、惠州、汕头.那时,广深铁路从广州过来,贴着地面驰向罗湖桥,延伸至香港红磡,像把马刀,把深圳老城分作两半.铁路和马路平面交叉.铁路两侧的和平路与建设路,每天成百成千的汽车,要在解放路铁路闸口上拥挤,争相通过人民桥.适逢上下班,人车高峰,火车又要通过,极其认真负责的闸口道班早早把道口闸杆放下,瞬间,人民桥便挤着长长的车队、黑压压一片自行车流和人群.深圳人形容这个小小的铁路闸口和连着这闸口小小的人民桥,是交通“油瓶颈”.性子好的人,这时也会被憋出火来.

《深圳市地名志》记载着人民桥,在1980年扩建成长30米、宽20米钢架水泥结构桥.那次扩建有段“古”.

记得1979年深圳市刚由宝安县升格为市,就遭遇一场罕见的狂风暴雨袭击,凶猛的洪水直泻深圳河,人民桥下河水暴涨,偏偏遇上深圳湾潮水顶托,体育场(今嘉宾路航运大厦附近)侧的河闸,不知怎么搞的,电动绞索就是绞不动,提不上闸,加上深圳水库溢洪.瞬间,洪水漫出河堤,吞噬桂木园、工人文化宫、侨社、渔民村和罗湖村一带低洼地.东门老街顿变泽国,人民桥受淹,交通一度中断.最“惊险”的是市委在新园四幢临时办公的铁皮房,被风雨吹倒,倒下的门缝里渗出血一般的雨水,工作人员大吃一惊,撬门冲进去发现没人,原来是打翻了一瓶红墨水……

人民桥受了这次“创伤”,引起刚成立的市政府高度重视,马上把桥两侧临时用钢板加宽加固,铺上沥青,拉上简易栏杆,权作单车和人行道.以后把铁路和公路交通分隔开来,将笋岗至罗湖火车站段的铁路建成高架桥,火车、汽车不用争道了;深南大道拉直建好通车,笋岗路、泥岗路、沿河滨海路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把人民桥的车流量压力分担了.再后来,深南大道上供电大厦那截桥,被公汽集团公司设立“人民桥站”,深南路的“人民桥”就被人们叫开了.而解放路电影大厦前那座正宗的“人民桥”,却为许多外地人所不知. [编辑本段]海口人民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海口海甸溪两岸的老海口人还是隔江相望,靠渡船摆渡来往两岸,1952年溪面上建起了木板桥,可惜不久被洪水冲垮.1970年为国庆二十周年献礼,海口市政府决定投资建起了当时椰城规模最大的一座桥梁———海口人民桥.

人民桥被拆除重建

经过了近一年的施工,1970年国庆节,海口人民桥如期通车,当时海口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海甸溪两岸的许多居民以及住在老城区一带的许多海口人都赶来兴奋地围在岸边看着新建好的桥,而林松等工程技术人员也因为贡献突出被评为当时的优秀工作者.这座当时的大桥后来确实也改变了海甸溪两岸居民的生活方式,海甸溪两岸的渡船、码头也渐渐地消逝.

此后,1986年,为了实行桥上的人车分离,海口市政府再次投资140多万元将原来仅9米宽的桥面拓宽到22.2米,中间为机动车道,还设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而其原来设计的汽—13吨载重标准则没有改变,桥身的构造也没有太大改变. 2000年,海口市再次对人民桥加固,虽然如此,人民桥还是无法满足区域规划的要求,桥面上仅有的两个车道经常出现车辆堵塞现象.而随着海口市的世纪大桥、琼州大桥等新型桥梁的建成,以及海口市城市发展规模的需要,人民桥这座当年的椰城第一桥,也由于使用多年,不堪重负,被定为危桥需要拆除重建.

人民桥位于中国广州市,为跨越珠江两岸的一座桥梁。

其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701.2米,主桥长182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519.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

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1984年在人民桥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桥疏导车流。1988年在人民桥北端,建成东、北、西3条匝道,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2000年在人民桥东侧建内环路,及拆除桥北三条匝道。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002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