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非洲已快一年,南苏丹人的早点给我留下了不同于国内的直观感受。
一天之计在于晨。在国人的思想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故把早餐称之为早点,为的是潜意识提醒人们赶早起来吃饭干活。而在南苏丹,则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这里80%的人一天只能吃两餐,剩下的20%一天能有一顿就已经不错了。故早上的一顿饭基本都在上午十点左右,完全失去了国人印象中“早点”的意义。
南苏丹的早点铺子不似国内,没有固定的铺位。芒果树底下,窝棚旁边都是好地方。没有卫生监察部门的骚扰,也没有城管的虎视眈眈,一切都是自然状态。几张塑料椅子,三块小石头支起的土灶,一口铝锅,懒散的摆开,就是全部家当。
早点的主打食品是用玉米面做的团团,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颜色鲜亮,很好看。10南苏丹磅(相当于人民币0.12元)一个,当地人一般只舍得买五个。
另一种早点食品是木薯(类似于国内的红薯),削皮以后,切成块状,也是放在油锅里炸,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价格在50南苏丹磅左右。
洋葱是南苏丹人喜爱的食品,每顿饭不可或缺。洋葱的吃法有两种,最常见的是切成片和西红柿一起搅拌做成沙拉。
另一种,也是最奢侈的吃法,就是和牛肉、西红柿混搭,加上非洲独有的香料在一起乱炖。当然,这种吃法,在有了上顿没下顿的南苏丹,不是一般人能够每天享用的。
牛肉是南苏丹人的主要肉食来源,南苏丹的牛肉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美而不膻。南苏丹天气酷热,苍蝇横飞,城市没有供水系统,早点铺子上的牛肉不经过清洗直接纯手工制作,原汁原味,浑然天成,有勇气尝鲜的肯定不是一般人。
红茶是南苏丹人早点必备的,相当于中国人早上的稀饭或豆浆,这种红茶产于肯尼亚,当地人称之为black tea。明明是红茶,为什么当地人叫“黑茶”呢?可能是约定俗成,抑或是在红茶里加了咖啡和红糖的缘故。
糖是南苏丹人主要能量来源,南苏丹人对糖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不能想象没有糖的南苏丹会是什么一番模样。
在国内,生意好的早点铺子,除了价廉物美外,肯定有“xx西施”,南苏丹也不例外。
你看这位“洋葱西施”,表情多么专注,刀法多么娴熟。。。。。。
还有这位"红茶西施",笑靥如花,花枝乱颤,惹人怜爱。。。。。。
这位“番茄西施”,背影婀娜,体态玲珑,似看惯了风月,无我无他。。。。。。
这位,看似饱经风霜,耐下心来仔细瞅则别有一番妩媚妖娆。。。。。。
有西施的地方,人肯定就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国人也不例外。。。。。。
西施走了,食客也大多就兴趣索然了。。。。。。
这位,是早点铺子西施的妹妹,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典型的南苏丹美女。
这些,是吃完早点的人们,舒爽自得,有点天人合一的感觉哈。。。。。。
大树底下好乘凉,南苏丹最佳休闲中心不是浪得虚名。。。。。。
如此美味,如此佳人,竟有人也可以视而不见。。。。。。
天天面对如此美食,不动心是不可能的。曾有一次,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用50磅买了5个油炸果果,让队友品尝。队友对食物褒贬不一,有赞叹不已的,有如鲠在喉的,有嚼之如鸡肋的,不一而足。
或许人类在还未发育的时候,胃里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种可能性,后来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种类不同,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于固定。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去了异乡容易水土不服,实际上可能是胃口在抵抗它不熟悉的食物组合而产生的不适应。
人在异乡,品尝的是小吃,回味的可能就是文化。南苏丹人历经千载,当地的食物已经固化了人的味蕾。这些油炸、黄亮的食物和黑黝黝的皮肤,构建了南苏丹人真正的粗糙和活力。
南苏丹的早点,没有太多的光怪陆离,没有无谓的觥筹交错。不论身份,大树底下,慢悠悠品上一味,就着烈日和微风,几个油炸果果,一杯红茶水,感受世事沧桑。无论贫贱,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享受到最为平静朴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