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云冈石窟雕刻的高峰阶段,主要包括1号和2号窟、5号和6号窟、7号和8号窟、9号和10号窟、11号窟、12号窟和13号窟以及未完成的3号窟。这一时期(471-494)是北魏迁都罗罗之前的孝道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云冈石窟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障,雕刻出了更加繁荣精美的云冈石窟造像。孝文帝迁都前,皇室经营的大石窟已全部建成,历时40余年。
中期,洞窟平面多为方形或长方形,部分洞窟雕有中心塔或前后室。墙壁上下两层,左右两段排列,洞内最多有棋沉箱。雕像题材多样化,突出了释迦牟尼和弥勒佛的地位。两尊佛释迦牟尼、多宝像坐在一起,护法、艺妓、恩人的行列,以及佛自己的线、本生缘、因缘、维摩诘故事都出现了。佛像面部圆润适中,尤其是赞服带式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以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为主。中期石窟也是积极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中国化的进程。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宏伟的太和风格,其特点是汉化的快速发展。石窟汉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并完成,是云冈中窟。其雕刻特点与早期石窟有很大不同,内容复杂,雕刻精美,雕刻整齐华丽。从石窟的造型到雕刻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明显的中国化特征。
第五洞和第六洞是一组双洞。洞前的四层木亭是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宣德总督童建造的。它们因其岩石结构而壮观。即明代云八景中的“云冈墨云”。洞内两壁上层,各雕一棵枝叶繁茂的圣树,两佛并肩坐在树下,神情安详;下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披铠甲,威风凛凛。坐在洞北壁的佛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佛像。后人用陶土为其上色,显示了唐朝风格。东墙西墙各立一尊佛,西墙立佛鼻直眉弯,微带微笑,雍容华贵。后墙凿有礼拜通道。
所谓云冈石窟最大的露天大佛,口耳相传,指的是5号窟的云冈大佛。云冈大佛是第三尊佛的中央坐像,很高,可达十七米高。云冈佛的耳朵垂到肩膀,是中国佛教经典中佛的传统表达方式之一。然而这尊大佛不仅有中国元素,额头极宽,鼻子很高,眼睛和嘴唇却很薄。这些都是外国佛教的特点。所以云冈佛其实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