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生数是一,地为成数是五,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天地生成之数共五十五。大衍之数五十,是已有成数五在其中,故天地生成之数五十五去五为五十。
其用四十九者,天地生成之数去生数一与成数五存用数,五十五去六是四十九。天为生数是一,地为成数是五,用数是四十九。天地为父母是生与成,用数是生数与成数产生之数。
根据上述大衍之数本应该是五十五,但是舍去了五。同样的道理,在正式演卦的时候,又舍去一个阴数六。六局阴数之中,和上面讲到舍五是一个道理。那么五十五舍去六等于四十九。(阴阳相对,各舍一个。)
扩展资料
关于“大衍之数”,从秦汉至今没有谁的推想能被超过一半的人认可。而在先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大衍之数”的争论。
关于大衍之数的由来,易经没有解释。就像现在《高等数学》不解释1+1为什么等于2一样,在先秦以前,大衍之数就像我们现在理解1+1=2一样,认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没有必要专门解说,因为大衍(演)之数是易经的基础中的基础。
在古代,各门各家对自己的研究都持保密态度,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特别是先秦以前,易经传承只在少数的家族之内流传,甚至有些派系的特别珍贵的内容仅限于口授,而不允许记录成文字。
经过秦朝的文化断层,到了汉代,以前研究易经的前人都早已作古,新人们才从一些残留的资料中重新研究周易,这个时候,人们反而对一些前人认为是常识而没有进行书面解释的内容无从理解。就像“大衍之数”的猜想,一直争论了2000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衍之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衍之数五十
释义:天地大道有五十条,但天地只衍生四十九条,少了轮回大道,而人只能走其中的一条。比喻天道本就不齐全,凡事皆有一线生机。
出处:”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这句话出自于《周易.系辞上传》。
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地之间,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总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机,而实际生活中天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它们显现的时候比较少且不易被人察觉,才会让人感到天机难寻。
扩展资料:
关于“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的全文如下: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白话释义:
大演天地之数以卜筮,是用五十根蓍草,(无则用竹代之,一加至十减五行为五十。)其用唯四十九根而已。(留一不用,放会袋中以象太极。)任意分为二堆以象两仪,从右手堆中取一根挂于左手小指无名指间以象三才,以四根四根分之,以象四时的运行,先以右手取左手的蓍草。
以四根四根数之,将其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挂于无名指与中指间,以象农历的三年一闰,再以左手取右手堆的蓍草用四四分之,将其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挂于中指与食指间,以象农历的五年两闰。如是将挂于左手的蓍草取出,非五即九,即成一变,是谓再扐而后挂。
天即阳,地即阴,阳数奇,即一三五七九,阴数为偶,即二四六八十。阴阳之数各有五个,五个奇数五个偶数各相参合,阳数共有廿五,阴数共有三十。阴阳之数合之共有五十有五,如是阴阳十位之数,推而大之。可至百京兆亿,推而小之,可至丝毫厘撮,这就是易道所以成就变化,而推算的神妙莫测如鬼神了。
乾为阳,策即推算蓍草的根数,阳数九,以四时乘之为卅六,再以六爻乘之为二百一十六。坤为阴,阴数六,以四时乘之为廿四,再以六爻乘之为一百四十四。二策相加凡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日数。
《易经》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一百九十二,以阳数卅六,阴数廿四,各乘以一百九十二而加之,总计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字。所以“揲之以四”去营求,而构成《易》筮数的变化。
三变而成一爻,卦有六爻,十八变即筮成一卦,圣人作《易》画八卦以括万事万物之象,仅为小成而已。引而伸之,顺其类而推求之,增长之,即构成六十卦,三百八十四爻,方作成一部《易经》,天下的能事皆尽在此《易经》之中了。
故《易经》可使道术显明于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测,所以可以应酬于人间之世,而如获得神明的祐助了。孔子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作所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