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
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
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只有一种说法。
俞跗,见于《列子力命篇》。据说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经之治,是经脉理论奠基人,人们因此称他俞跗(俞与腧字通)。这就是说俞并不是一个姓氏,而且这个俞字应该读作输,与俞姓的读音大相径庭,怎么可以说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夏朝。黄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创时期,一般都比较简单,也只能是象形、会意字而已。俞字据说是一个象形字,或者初创期有可能已经出现;而像跗这样的形声字是决不可能有的,俞跗这个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见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014)。
清末学者俞樾(1821-1907)曾经写过一篇《说俞》一文,对作了详细的考证,似乎也不得要领。那么,先秦考古文献中有没有留下一点有关俞姓来源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可以从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两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俞伯,原文写作艅伯。吴镇烽教授认为这个艅伯(俞伯)是艅国族的首领。也就是说西周时存在着一个伯爵小国,叫艅国。艅国的国族称为艅氏,也可以称为俞氏(这叫假借)。春秋时吴王阖庐有一条船,名叫俞皇,也写作艅艎。这就给艅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源流五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带)、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空科巴赛(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松花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等。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姓的迁徙分布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中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
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
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当代俞姓的人口已有14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1%。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俞姓人口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目前俞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俞姓人口的30%。全国俞姓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苏,这四省集中了俞姓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上海、辽宁、福建、广西。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俞姓分布区。
俞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浙沪、皖苏大部、湖北东端、赣闽北部、广西中部、云南大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宁夏西段、辽宁西南,俞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24%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1%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5%的俞姓人群。在皖苏北端、鲁豫东部、湖北中部、赣闽南部、台湾、广东东北和西部、湘桂大部、川云西部、贵州南部、宁夏大部、甘肃南都和西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和西部,俞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08%-0.24%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俞姓人群。
具体如下:
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俞姓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2%,约150万人。约50%分布于浙江,江苏2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35%),30%分布于安徽,上海,江西,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市。望出河东郡、河间郡、吴兴郡、庐郡、江陵郡。
商周时期在今山东省西部有一个古俞国,俞国的国君叫作俞伯。商代的俞国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一带,西周以后又北迁到今山东省夏津县。俞国虽小,但文明程度颇高。清末曾出土过有关俞国历史的七件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俞国后来大概是被赵国所灭。俞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仅仅见于清末地下文物的发现 。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
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
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