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

李小璐薛之谦2023-02-09  23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痴(chī)想 诱(yòu)惑 喧(xuān)腾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 (shùn)瞬间 (níng)凝成

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

诱惑(yòu)一瞬间(shùn) 隐秘(mì)

四、辨析近义词

痴想 幻想

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

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六、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在山的那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四、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1、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3、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再进行读诗的指导。

4、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七、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诗

歌有了大概了解之后,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八、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九、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

这样安排: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2、感受“山”“海”之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难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象征手法

《在山的那边》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写童年时的“我”追寻山外世界的经历。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理想并非虚无缥缈,只要百折不挠地奋斗,就一定会实现。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以“海”象征理想,以“群山”象征种种困难,以“爬山”象征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而崎岖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终将到达理想的境界。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后被选入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略有改动。通过自己一次童年的经历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所说的“山的那边是海”。其中“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并非指理想。其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及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写这首诗时他还是一个刚从边远山区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随父母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所以他童年充满幻想,才写下这首诗。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93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