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调
祥符调发源于开封,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丑行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豫东调
豫东调发源于商丘。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真假嗓结合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小生有赵义庭、黄儒秀等;武生有李国范等;旦行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行(花脸)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红脸)有顾锡轩等;小生有刘法印、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来源:百度百科
豫剧唐派是沙河调。说起豫剧唐派,主要是指创始人唐喜成。其实唐喜成之前还有位唐玉成,唐玉成属于祥符调。
唐喜成(1924—1993年)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因此要谈他对“唐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先谈其师对“开山”的贡献,才能脉络分明地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大道。因为唐喜成是“唐派”声腔艺术的创始者,属于促成豫剧生行振兴、繁盛的“根蘖文化”之列,故研究河南梆子音乐史、声腔史者必须面对。
唐喜成原来是唱坤角的,青春期(13岁)倒嗓子,就喊出了一个漂亮的“二道嗓”,也称“假嗓”。当时演员唱戏多数是为了糊口,没有了嗓子就没有了饭吃。唐喜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不知不觉就练成了高亢、亮丽、宽厚,充满阳刚之气的须生假嗓。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南阳关》、《三哭殿》、《洛阳令》、《十五贯》、《辕门斩子》、《血溅乌纱》等几部。
唐喜成最得力的大弟子贾廷聚,并公认其为当今“唐派”声腔师扉的掌门人。除贾廷聚外,还曾相继收下了杨志礼、张富成、叶华、颜永江、孙培龙、周建谊、索景池、任家坡、赵怀信、郭来喜、袁国营、王东保、张保国、韩秀峰、李安祥、王兆林等20多位唐派传人,此外还有李秀花、李素琴、尚艳红、陈霞4位女弟子。而90年代初至今,投向贾廷聚、杨志礼等的“唐派”再传弟子已近150人,仅廷聚老师正式收录的弟子以郭成志为代表,等119人。可以说是唐派艺术发展的巅峰。
豫剧唱什么调细分大致如下:1.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2.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