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的武陵茶磨历史悠久。相传2000多年前,马援率军南下,战车驻扎在司马厝城(今鼎城区茂陵乡)。军营里有一场瘟疫,一个仙女呈上了药方。药方上说,“芝麻、绿豆、生姜、茶叶、炒米、大米,放入碾碗中,用梓姜木捣碎,用开水冲泡”。吃了药,病好了,再介绍给老百姓。
磨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消炎祛病的作用,是沅水流域人民招待客人的上等饮品。喝的时候配以当地特色的炒面和特制的坛子菜,称为“泡茶”。茶的种类多达十几种,多达48种。吃喝很有意思。
坛子菜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咸菜制作方法,流行于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坛子腌菜脆、咸、辣、酸、甜,营养丰富,容易刺激食欲。锅菜起源于古代,新鲜的蔬菜被密封在陶罐里以备不时之需。
经过几千年的口头传授和创新,坛子菜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风味独特、品种繁多的地方特色菜。坛子菜不同于咸菜、酱菜等咸菜。罐子是亮点。坛子越老,菜越香。新罐子只有经过严格的技术处理才能使用。不仅可以把所有的蔬菜做成坛子菜,而且还有很多花样。以萝卜为例,有几十个品类,比如泡酒萝卜、豆腐脑萝卜、盐水萝卜、糖醋萝卜等。每一类都有不同的口味,但最适合做粥、拌饭、酒。
广义上的坛菜,并不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道菜。盆菜一般是指用陶瓷(和玻璃)坛子腌制过的各种菜肴。总的来说,坛子菜在南方比在北方更受欢迎。比如江浙一带的梅干菜(霉变菜)也可以归为这样一类。有的地方名字不一样,比如湘西,叫外婆菜。但不管怎么说,坛子菜都要经过在坛子里腌制(或存放)的过程。
根据坛子里存放的菜的状态,坛子菜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别。一个是干坛子菜,一个是湿坛子菜。所谓干坛子菜,顾名思义就是处于干燥状态——对于不同种类的菜,当时里面的湿度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梅干菜可以归入这一类。另一类,我们熟悉的泡白菜就是湿坛子菜。街上卖的酸萝卜也属于这一类。
做坛子菜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保证水不会在坛子边缘的小凹槽里蒸发完全。因为边槽里的水起到了密封的作用,可以防止里面的蔬菜过早腐烂。所以小罐要经常加水,保证里面菜的质量。
坛菜特点:酸酸爽口,助消化,开胃解暑。可以单炒,也可以当配菜。代表菜有:萝卜炒肉、笋炒牛叶、泡椒炒鸡、酸辣鱼卷,都离不开泡椒萝卜。黄瓜泡,竹笋泡窝,第二天放进去。
擂茶,流行于汕尾、揭阳,以及广西、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区,是一种古老而又经济的待客方式。其制作方法如下:先将茶叶放入牙钵(内壁有锯齿纹的特制陶罐)中,打湿,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制成3尺长的槌(木杵),来回搅拌,捣碎。然后,放熟花生、芝麻、九层宝塔(也叫金不换)等。放入牙碗中,擀成糊状,加入适量盐,倒入开水。
然后主人把很多炒饭之类的放进盛有咸茶的碗里,热气腾腾地端给客人。大家围坐在客厅里,喝着,嚼着,聊着家里的事,或者聊着时事。主人时不时礼貌地加咸茶和炒饭劝他们喝,他们吃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