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热闹。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预约了他的第一次宴会。无论是满月生日,乔迁升职,要当no.1,结婚,甚至是亲友分离,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在婚礼上组织一次聚餐,来表达我们喜悦或失望的心情。
至于中国人,请人吃饭有很多门道,从饭桌上的菜,席间的舆论活动,到嘉宾席上敬酒的吉祥话。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宴席文化和社交礼仪,甚至在当下,宴席失礼也是要闹笑话的。而如果放在古代,它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你不小心,你可能不仅失去你的脸,但你的头。
分餐制是现在很多餐厅提倡的一种吃法,干净卫生。但这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实早在中国原始社会,人们就是这样吃饭的,这种制度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北宋才被现在的主流分餐制所取代。不过当时人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卫生问题,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显示客人的等级。在古代,一场宴会,从菜肴到餐具,都是根据客人的身份而变化的。比如西周,贵族可以多用三足,多享肉食。地位低的人可能要吃青菜。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这种做法虽然无情,但无可厚非。
除了用餐制度,宴会上的座位安排也很重要。其实我们现在请客经常说“请坐”,那么这个座位指的是哪个位置呢?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朝南的位置最尊贵,其次是右侧和左侧。但是,这个习惯自古以来就没有。《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介绍鸿门宴上的座次:“王祥、项伯坐东,亚甫坐南,——亚甫,范增也;裴蓓位于北面;张良喜等他。”项羽是这次晚宴的主人,而刘邦是前来谢罪的客人。所以当时最尊贵的位置其实是东座,最后一个是西座,安排张亮。后来因为得知鸿门宴的真相,怒气冲冲闯进来的樊哙因为地位较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他不得不在大厅里站着喝酒,蹲着吃肉。为了宣扬风度和尊严,王公大臣在设宴时,自然要注重地位和身份。但是,自古以来,文人在聚会上更多关注的是一个优雅的词。那么什么样的晚餐才能称得上优雅呢?
俗话说,没有酒就没有酒席。如果聚会不喝酒,那就不是宴会,但如果只喝酒,那就有点无聊了。于是古人开始尝试把游戏引入宴席,尤其是在文人骚客的文化沙龙里,各种小游戏玩了出来。现在我们酒桌上常见的打孔机和骰子都是别人玩剩下的。那么古人最喜欢玩什么呢?那时候,有一种常见的宴席游戏叫抛锅。这个游戏非常简单,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戒指。只不过古人把箭射向酒壶,最后,射中数量最多的一方获胜。如果他输了,他将不得不受到惩罚。其实在早期,人们直接用箭术,只是有些客人没学这一技之长,所以才敢扔水壶来代替。久而久之,抛锅成了文人雅士中最流行的宴饮游戏。
但是,我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喝酒点菜之类的文字游戏是聚会必不可少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飞花令》,现在正在诗词大会上播放。游戏规则如下:首先主持人说一个关键词,然后嘉宾依次用关键词回答诗词。谁要是受不了,就自觉喝一杯。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玩法进一步升级,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们游戏的道具。最出格的游戏,非王羲之先生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水莫属。参赛嘉宾坐在流动的河流两岸,然后将装满酒的酒杯从上游放入水中,让其顺河漂流,最后停在谁喝完杯中酒的面前,然后即兴创作一首诗。
古往今来,晚餐一直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合。有的人和它交朋友,有的人趁机攀附权贵。对于历代的君王和大臣来说,每一次宴会其实都是对君臣关系的重要考验。如果成功缔结,那将是和平的。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导致死亡。春秋时期,有一天,楚庄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邀请他的大臣们吃饭,并命令后宫的嫔妃们倒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都喝得有点多了。这时候,一个将军看到眼前美女婀娜多姿的身材,忍不住动起歪脑筋。恰巧一阵大风吹灭了庙上所有的蜡烛,现场一片漆黑。他借着酒劲拉着身边女人的袖子。好在人家姑娘反应快,反手一划,把他帽子上的发夹扯了下来,吓得他醒了一半,赶紧松手。这个女人实际上是楚庄王的宠妃。她赶紧躲在楚王身边,把自己刚才被骚扰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虽然不知道哪个莽夫的酒那么差,但是我的宠妃相信,如果我现在点上蜡烛,一定能找到那个手里拿着我发夹的男人。然而,楚庄王听到后并没有立即下令点灯。相反,他平静地告诉大臣们说,你们应该不要拘束,把发夹摘下来。今晚,我们会喝得很开心。所以当大厅再次亮起来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没有像他一样的发卡,也没有人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他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有多危险,才捡回一条命,从此宣誓效忠。
然而同样是宴会意外,却有人因为处理不当而败北,失国。
春秋时期,国君孙中山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有一天,他在国都的一次宴会上,给大家煮了一大锅羊肉汤。可是没想到人多汤少,羊肉汤刚分到一个叫司马子启的将军手里就没了。但是,中山的君主没有做任何补偿。他反而抱着算了的态度让大臣们回家。司马子一回到家,越想越不对劲。他不是级别最低的官员。为什么今天那么多大臣到场,只有他一个人没有羊肉汤喝?当众出丑不是君主的本意吗?想着这个时期收拾东西,连夜去了楚国,把孙中山的事情全部说了,游说楚王攻打孙中山,结果孙中山被打得很惨,国君被迫流亡。然而幸运的是,中山王逃亡的时候,遇到了两个专程来保护自己的年轻人。但这两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陌生人。他们为什么一路舍命?我一问才知道,以前闹饥荒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的父亲在快饿死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救了他们一命。福报相依。中山的君主因为一碗羊肉汤而死,却也因为一锅热饭而得到了帮助。
除了很多规矩,古人请客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排场。尤其是皇家宴会往往费用不菲,有的干脆在餐桌上写上铺张浪费。
说起皇家宴会,最隆重的估计就是皇太后的寿宴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清末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当时正是甲午战争的关键时期,日军已经占领了大连湾,前线的战败电报飞进了军部尚书手中。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加薪准备。但是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从年初开始,慈禧就下旨准备在颐和园庆祝她的六十大寿。曾上书要求将费用用于准备军饷的大臣们遭到了王太后的斥责。最后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白花花的钱从国库里流出来修建从故宫到颐和园沿途的景观。北京的王公大臣为了拍老佛爷的马屁,把这个生日会当成头等大事,用各种方式逗乐慈禧。在前线屡次突发事件的时候,慈禧的生日会照常进行,每天吃喝玩乐,逛戏看景,连续庆祝好几天。根据当时那户人家的说法,慈禧六十大寿花了五百多万两银子。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户部为前线筹集的资金还不到庆典开始时的一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与慈禧相比,古代圣贤智者的宴席简直可以用贫穷来形容。对他们来说,酒席大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酒席上表现出礼仪和德行。比如著名大臣晏婴,据说有一次齐景公派大臣到晏婴家里办事,晏婴邀请客人一起吃饭。结果食物的量根本不够。部长回来后,如实向齐景公报告了这件事。齐景公听后羞愧难当,立即命人送粮食和财物给晏婴,但晏婴把国君派来的人拒之门外。原来,燕英认为自己当时并不缺衣少食。如果君主有赏赐,就应该把这些东西用在老百姓身上,而不是让他一个人独享。
明朝的海瑞也以清廉著称。他做官的时候,经常是衣不蔽体,只吃粗粮和糙米。不请客吃饭,就是说海大人吃肉,老百姓不信。但有一天,哈利破例去市场买了两斤肉回家,这成了当天的热搜头条。连卖肉的屠夫都没有想到,他能做海大人的生意。大家都纳闷,单纯的海达是怎么买到肉的。后来,他们得知那天是哈利老母亲的生日。她特地为她妈妈的生日买了肉。虽然生日聚会很简单,但老太太得到了全县人民的祝福。比起几百年后慈禧的生日会,我不知道谁更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