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
父亲放假前一周,我的两个孩子就开始偷偷给我准备礼物,搞得神神秘秘的。感谢老师们的良苦用心: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节日的意义,让他们了解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孩子们也被鼓励向他们的家人表达问候。坦白说,每次面对这样细腻的情感表达,看到孩子们的日常成长变化,心里第一感觉就是羞愧。
我和很多爸爸一样,经常以平日工作忙为借口回家,只想葛优躺着看球赛,喝喝茶,找自己的安慰。回家看到女儿专心看动画片,我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吼她。谈了几次数学题,女儿还是不会做,于是我情绪失控,对她发火,让她站在一边流泪,反思自己;儿子高兴地让我给他读绘本。我拒绝了他,因为太晚了,他只好愤然离开。早上答应了儿子下午去接他放学,但还是抵挡不住篮球群里兄弟们的叫嚣和言语挑衅,一次又一次的信守承诺。好不容易有空带孩子去公园玩,我却经常让他们“放羊”,很少全程、全心全意参与他们的活动或游戏,自己一个人玩手机;晚上给孩子讲故事哄他们睡觉,结果很多时候我说着说着,就在他们面前睡着了。
做一个“细心”的父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如何关注孩子的性格、品质和能力,是父亲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一,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责任感。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们普遍在为培养和教导孩子而操劳过度。“一切为了孩子”“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完成我未竟的事业或心愿”不仅是很多家长的话语,也是他们每天的实践。这样一来,越俎代庖的家长不在少数。很多孩子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除了努力学习,什么都不会。很多孩子习惯了对窗外的事充耳不闻,只读圣贤书,成为学习的巨人,生活的小矮人。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让孩子有责任感和担当,这是父亲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情。
第二,经常和孩子一起进行体力劳动,从事体育运动。尤其是孩子,城市里的孩子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其他脑力训练上,却没有时间进行体力劳动或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与80后及之前出生的一代相比,体力劳动和运动是现在孩子的明显短板。周末或节假日,父亲们不妨带着孩子回老家做些割粮、插秧、劈柴等体力活。平日里不妨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培养一到两项运动作为爱好,持之以恒,对磨砺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毅力有很大帮助。
第三,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引导孩子观察、思考、认识世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爸爸们不妨带着孩子参加各种游学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感受中西部省份或偏远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了解和认识不同于常住地的世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会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父亲可以带着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看望孤寡老人,争当交通助理员,捡拾社区附近的垃圾,考察河流污染、道路拥堵、垃圾分类、生物种群分布,以及疫情对学校或家庭周边社区商店的冲击和影响,不断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
第四,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保持平等沟通。信息时代,儿童获取和捕捉信息的能力极强,知识信息量巨大。许多孩子在思维、言语和行动上常常表现得像“小大人”。这个时候,“严父”们就需要坚决放弃军事征服或者强力压迫的旧习俗。与孩子交流时,不妨身体前倾,直视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平等、轻松、舒适的交流氛围和环境。
姚(作者是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