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的鼓楼详述

异世魅影逍遥2024-07-28  27

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就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耐人寻味。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鼓楼从外观观赏像一座宝塔,飞阁重檐,气势雄伟。全楼为木结构建筑,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传统为中央悬空一根为雷公柱、四根金柱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的结构方法,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寓意天长地久。

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一般有正方形、六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少则一层,多达十七屋,高度多为二十米左右,逐层收缩,最高顶阁内放置牛皮大鼓。顶部为攒尖、悬山、歇山等形式,顶端置葫芦形塔刹。底部多数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终年不断。建筑类型有厅堂式、干栏式、门阙式、楼阁式、密檐式等多种。

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鼓楼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要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耐人寻味。 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9米,占在78.3平方米。该鼓楼有一副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慢生活的黎平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座西南腹地的古老村寨开始频繁的出现在旅游媒体和互联网上。走进肇兴侗寨,看着老街上兀自奔跑的小孩,缓慢前行的老人,以及凝聚了百年风尘的鼓楼群,你先不用急着举起相机,在这里,可以被放慢的不仅是快门,还有你的生活节奏。

肇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乡镇之一。其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

黎平到肇兴只有40公里,肇兴是一个乡级单位,肇兴有5个自然村(寨)分别称为“仁、义、礼、智、信”。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其中以

智寨鼓楼最为美观。如果你想尽可能地捕捉到信息量更丰富的画面,一支广角镜头是少不了的。拍摄时一方面要采取低角度拍摄,同时也要注意因此而来的眩光问题。

虽然肇兴是一个出名的旅游景点,但由于当地的民俗和生活方式保存较好,跟中国很多的旅游城市比起来,肇兴的商业味道并不浓。居民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丝毫不理会身边的背包客们好奇的目光和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外人的到来而改变多少。

侗族深受汉族宗法观念的浸染,故单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楼,而杂姓村寨,则每一姓氏各建一个鼓楼。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是侗寨的象征。一寨建设之始,必先建鼓楼。只要望见了高高的鼓楼,便可知道必有侗族居住。由于侗族深受汉族宗法观念的浸染,故单姓同宗村寨只建一座鼓楼,而杂姓村寨,则每一姓氏各建一个鼓楼。

鼓楼是每寨“款首”(寨主)召集村民处理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有关生产、生活、娱乐、祭祀等重大事务的地方,是侗寨的“政治”中心,又是文娱的中心。

罗星棋布的鼓楼点缀着侗乡大地,从最北的湖北利川到最南的广西融水,从最西的贵州镇远到最东的湖南城步,无一不遍布着鼓楼。纵观整个侗族地区,共有鼓楼八百多座,其中广西有近三百座,贵州有三百余座,湖南省有二百多座,湖北省内有十余座。

侗族鼓楼的历史悠久,但其究竟源于何时何地,现在已是无史可稽了。据考古学可知,干栏式建筑的雏形——独木巢居早在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而现存有关侗族鼓楼的记载最早是明代,揆诸史籍。

明邝露《赤雅》中载:“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无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扳男子歌唱、饮瞰,夜缘宿其上,以此自豪。”

明万历三年(1575)《尝民册示》载:“……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群起踊跃为要。”

清雍正《广西通志》载:“(侗)人……春以巨木埋地做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谓之罗汉楼。”

清乾隆《玉屏县志》载:“南明楼即鼓楼,明永乐年间建……其始基以坚础,竖以巨柱,其上桷题栌之类,凡三层。”

清嘉庆李宗《黔记》载:“黑苗(侗)……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名聚堂,用一木竿,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则登楼击之……”所谓“聚堂”,乃聚众集会之场所,与侗语中的“堂卡”、“堂瓦”含义相同。

从这些记载可知,虽然称谓各异,完整的“鼓楼”形式在明代出现在侗乡当是确凿无疑的。而各地侗乡现存鼓楼建造时间,大多数建于清代。如贵州从江县的曾冲鼓楼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广西三江林溪乡的高友大寨鼓楼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贵州榕江县的车寨鼓楼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广西龙胜平等乡寨上的盘高鼓楼、吴氏鼓楼分别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清光绪九年(1833年)。可见,侗族鼓楼在明时就已建有,至清朝中、晚期才兴盛。

在侗语中,鼓楼亦有多种称谓,如:“百”(bengc),堆垒,意为木头堆积而成得房屋,矮小的棚子。“楼”(lougc),出现在祭祖歌中,为汉语借词。“堂卡”、“堂瓦”,意为众人议事的场所。

综观汉语史料及侗族民间对鼓楼的称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概言之,不外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源于形,有“百”或“楼”、“独脚楼”;二是因其用,称之为“罗汉楼”、“聚堂”、“堂卡”、“堂瓦”、“鼓楼”。

关于鼓楼的来历,侗乡的民间传说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的版本,从中你也许能窥探到一丝来自侗民族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信息。

传说在很久以前,官兵经常到侗家村寨烧杀掳掠,致使侗民日不能安,夜不能寐。于是,“寨老”召集一些德高望重的侗民聚议协商,就如何抵御外族入侵展开讨论,之后做出决定:在寨旁或寨中地形较高的位置建造一个简单的瞭望哨,安排侗民在这里轮流放哨观察,若发现敌情就立即发出警示信号,让村民做好准备,以抵御来犯之敌。从此以后,无论是安全上还是生产上的大事情,侗民们都会到瞭望哨共同议事协商,渐渐地瞭望哨就成为侗民商讨大事和进行娱乐欢庆的首选之地,后来,侗民就逐渐将瞭望哨改建成鼓楼。

后来,鼓楼都悬挂牛皮长鼓一面,村寨里如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如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这样,寨寨相传,信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所以,鼓楼、长鼓在侗族人心目中至关重要。

妙手天成:侗寨鼓楼建造时

鼓楼一般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楼的建造,往往要花上两年的时间。

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与齐心的表现。楼下宽敞的火塘边既是全寨人赛芦笙、踩歌堂等欢聚的好场所,也是重要事情的议事厅。平日又是老人们歇息谈古,青年们谈情说爱的约会之地。

侗寨鼓楼的建造首在选址,受汉族风水学说的影响,侗人以寨中的吉祥之地为衡量指标,鼓楼必须是在“青龙”、“白虎”、“金鸡”、“银蛇”四大吉祥地中选择其一,作为建造位置方可。毋庸讳言,风水的语言是古人的环境景观系统学说。

一般来说,建造之地一定要高于民居,一定要拥有居高临下的建瓴之势,这样才能俯瞰全寨、从容示警。此外,还要看与周边的地理小环境是否相生相宜,要使鼓楼与村寨尽可能地相映成辉。总之,鼓楼所立之处往往是寨中最高、最宽、最美,最养眼和最利于人群聚散的地方。如此良苦用心,凸显了鼓楼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鼓楼一般由各村寨群众投工献料,集资筹建,由侗族能工巧匠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而一座鼓楼的建造,往往要花上两年的时间。在侗乡流传下来的歌本《赞鼓楼》中就有一段歌词这样写道(意译):

寨老号召众周旋,掘土运石地基建;

捐款只怨家底薄,奋力献工争上前;

长者高唱拉木歌,壮者恐后争在先;

鼓楼主柱先到位,众人齐心多周全;

吉日在近不在远,木匠着急来拉线;

座山朝向细看过,年月日时都应验;

择一良辰柱竖起,大梁架上挂红联;

建树鼓楼寨兴旺,顾及全寨寿延年。

众所周知,风雨桥与鼓楼堪称代表侗族建筑艺术的双峰。“竹木一身坚如铁”乃是文豪郭沫若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所题之诗句,而用这七个字移注侗寨鼓楼,也是一样地贴切。因为它准确地道出了鼓楼建筑的特征。

看过侗寨鼓楼的人,不得不说这是妙手天成的杰作。而侗家匠师,堪称建筑工程上的“魔术师”。修筑鼓楼时,既没有如《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建筑标准和图纸的使用,仅凭着一根再简单不过的“香杆”和“线”做标尺,就可以计算出构建鼓楼的各木构件的大小尺寸;也没有《鲁班经》总结的歌诀可以走捷径,却有如神助般地造出层层叠起的飞檐和精巧的四角攒尖顶;更没有如清宫造办处必等待“样式雷”的烫样出来方可动工,全靠一颗成竹在胸的匠心妙用,辅之以经验,就能让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侗族鼓楼拔地而起,屹立百年。

鼓楼的外形揉合了侗族传说中的“仙杉”树意象和汉族密檐式塔的效果,拥有塔的形,楼的顶,别具一格。鼓楼按样式分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等。按承重方式分多柱和独柱两类,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衬柱;独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撑,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底层四根衬柱。按楼层分有三、五、七、九层乃至十五层不等。不管样式如何变化,鼓楼之所以称为鼓楼,是因为顶层均置放齐心鼓。

无论何种鼓楼,一般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顶尖部,用一根长约三米的木柱或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并套上由大到小的五至七颗陶瓷宝珠,呈富贵吉祥寓意的宝葫芦形。顶盖多为绚丽多姿的伞形攒尖顶,又可细分为四角攒尖、六角攒尖或八角攒尖。顶盖之下是钩心斗角的人字格斗拱,像蜂窝百孔窗,其周围木雕像燕窝垒泥点。中部是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楼檐一般都是六角,亦有简便的四角或复杂的八角。每方檐角均为翘角,层层叠叠,重檐而上,煞是好看。檐板之上多雕塑禽兽,神形兼备。鼓楼下部多以四根高大杉木为主柱,从地面直通楼顶,撑起整个建筑。楼内或雕塑,或绘画,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底部多为正方形,楼四周设有木质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圆形大火塘。

整个鼓楼建筑独特,纯系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榷衔接,不用一钉一铆。没有图纸,数百根梁、柱、枋的尺寸全凭心造,竟能上下吻合,采用柱杆支撑桁架,暗合力学原理。与当代科班出身的建筑师来比较,论出身,侗族的能工巧匠无疑是野狐禅了。论能力,他们似乎不可能造出现代的摩天大楼来。但是别忘了体量巨大的摩天大楼的背后是巨无霸的现代施工工具的强力支持。条件并不平等,如果把二者放在类似鲁滨逊漂流的荒岛上,只给他们最简单的工具,斧头、木杆、和绳子。施工材料只有原始丛林和沙土,在这样公平的起点上让他们同台竞赛,看谁能先建起一座高楼?尽可能地想象这一极富喜剧色彩的场景吧:一边是失去现代高科技利器的建筑师们素手无策,另一边却是侗家匠人伐木开料。

没有太多科律与圭皋的束缚,反倒让侗家人创造的天性得到了自由地发挥,鼓楼便是侗族人的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性物化的最好结晶之一。正所谓:运用之妙,系乎一心。

管中窥豹:黎平肇兴鼓楼群

冲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之意。

蜚声中外的鼓楼,以卓然的姿态屹立在大地之上。在烂若星辰的侗寨鼓楼中以三江侗寨鼓楼、黎平肇兴大寨鼓楼、三江马胖鼓楼最为出众。限于篇幅,笔者只能介绍一下曾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之一的黎平肇兴侗寨的鼓楼。

肇兴亦名肇洞。肇兴河清澈透明,蜿蜒曲折,穿寨而过。全寨为黎平县最大、最古老的侗寨之一。寨内有五座气势雄伟的鼓楼和四座建筑独特的花桥。寨中一条东西向的主街,两旁是学校和民居,清一色的青瓦木楼。五座鼓楼恰如五朵荷花,分布在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

鼓楼始建年代不详,文革初毁,1981年至1983年先后重建。五座鼓楼风格不同,有七层、九层、十一层,最高的十三层。建筑工艺的共同特点都用一抱粗的杉木为柱,穿榫街接,不用铆钉,有十六根柱子落地,其中一根直通楼顶。不落地的一根古杉为冲天柱,旁边是四根合抱的立地大柱,外围是十二根略小的副柱,由这十六根柱子顶起冲天大柱。据说,冲天柱代表年,四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十二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之意。

肇兴鼓楼群的仁寨鼓楼高21.7米,为七重檐八角攒尖顶;义寨鼓楼高25.8米,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礼寨鼓楼高23.1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信寨鼓楼高23.9米,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座鼓楼的彩塑、绘画装饰各有特色。

五座鼓楼中最美的是智寨鼓楼。智寨鼓楼为九重檐四角歇山顶,通高14.8米。由十六根柱子构成骨架,中间四根柱子直贯顶层,四边为十二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染方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类似宝塔。顶部如意头下各级均为八角形翼角高翘。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芦宝瓶,其翼角塑小鸟,玲珑雅致。鼓楼的檐层铺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狮、虎、凤等。楼内雕梁画栋,书有六幅楹联。正面一至三檐之间塑有“双龙抢宝”。楼上置有皮鼓,遇有重大事情,由寨老击鼓召集寨民共议。鼓楼基面约70平米,中央设有火塘,几乎常年四季有火,四周有长条木凳,供人憩息,或吹笙谈唱,或摆古谈天。楼前有鹅卵石镶的歌坪,楼的对面是戏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815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