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至深圳 深圳至香港 所有通关口岸

香港至深圳 深圳至香港 所有通关口岸,第1张

还有沙头角口岸、文锦渡口岸,最重要的是深圳湾口岸,此口岸通关时间为早上六时至晚上十二时,二十四小时通关仍在研究中;这里交通方便,公交车很多。过境路线:京基百纳广场,深圳湾口岸 ---- 香港葵芳、旺角(油麻地碧街)、西湾河(嘉亨湾) 30分钟一班; 深圳巴士集团:90路 :世界之窗总站 123路: 德兴花园 217路: 南头检查站 245路:梅林检查站 B602路: 海上世界总站 B688路: 新城联检站 E19路:光明中心站 M206路:光明客运站 机场8线:宝安机场 M242 : 松岗燕罗站

豆浆机虽然是我们日常经常用到的家用小电器,尤其是家里有宝宝的,使用多功能豆浆机就可以给宝宝做出各种营养美味的辅食,而且容易消化。然而有些人在使用豆浆机的时候没有掌握正确方法,因此会导致出现一些故障。那九阳豆浆机常见故障e19是怎么了?显示e19什么意思?

其实,豆浆机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专业故障代码,而对于不同的故障代码所代表的故障类型自然也是不同的。九阳的豆浆机出现e19故障是因为豆浆机杯体内的温度超过85℃,此时如果再接着使用,可能就会导致沸腾而出现喷溅。

一般情况下,当豆浆机的杯体内部食材温度过高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e19故障代码。在这个时候最好是更换常温食材,或者是加入冷水之后再重新启动。在此提醒,如果想要加入冷水,最好不要超过最高水位,以免再造成其他的故障出现。

另外豆浆机是不支持二次工作的,也就是不可以拿豆浆机进行二次加热,如果说是二次操作水温过高也容易出现e19故障,同时也可能会出现e10等常见故障。

当豆浆机出现e19故障时,如果已经排除了杯体内食材温度过高这个原因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在这时就应该要找九阳售后服务进行咨询,必要时还应该要送去进行维修。

重点对矿区北一矿体、南六矿体以及正美矿体(详见图3-2)露天采坑的典型采面开展了构造-岩性地质剖面实测,并对北一矿段下部的钴铜矿体典型坑道进行了系统编录同时结合大量钻孔岩心编录资料、地质勘探剖面和典型地质现象的素描,较系统地研究了石碌矿区不同类型矿体的赋矿构造特征和矿体产出形态及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一、构造-岩性剖面实测

我们对石碌矿区典型铁矿体重点进行了矿区地质调查和典型地质剖面实测,并对北一矿体下部的钴铜矿体典型沿脉和穿脉开展了系统地质编录。

(一)北一铁矿体露天采坑

1.露天采坑+60m标高采面东段实测剖面

对露天开采的北一铁矿体+60m标高采面东段一典型剖面开展了地质剖面实测(图4-1)。该剖面长度1050m,起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2'157″、北纬19°14'878″,剖面走向呈SSW—SW向。该剖面所见构造是,一条呈NW—SE向的大型左旋滑脱剪切断层横贯整个北一矿段,主滑动面呈凹向上的弧形,并由多条呈帚状的断层会拢成一条主干断层(见图4-1中照片)。主干断层带宽4m左右,其北东部断层面产状为35°~41°∠52°~78°,并发育20~50cm宽的断层泥(图4-2a)。该断层带最显著的特色是,脆-韧性剪切构造发育,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或黄铜矿化、铅锌矿化和石膏分布广泛,各种硫化物矿化呈脉状产出,而矿体和围岩则出现明显带状分布。下面根据所测剖图自断层上盘至下盘有关特征分别叙述如下(构造变形详细描述见第三节 )。

图4-1 石碌矿区北一露天采坑+60m标高采面东段构造-岩性实测剖面图(部分)

图4-2 石碌矿区北一露天采坑+60m标高采面东段实测剖面部分照片

1)断裂带(F)上盘为强烈碎裂的灰绿色、墨绿色条带状二透岩,绿泥石化和硅化强烈,节 理和断层发育,破碎后的岩石呈透镜体,岩层整体倾向NE。

2)主断层滑动面上阶步和矿物线理发育(图4-2b),其中线理走向为SE140°、倾伏角在10°~15°之间。主断裂带内,岩石强烈剪切变形,各种剪切构造如箭鞘褶皱、旋转变形等均可见(见图4-1中素描),且压扁拉伸的方解石透镜体发育。

3)进入断裂带下盘,首先出现的是断层泥,然后是约2.5m宽的强硅化含铁二透岩。该硅化岩石呈杂色,局部已变成石英岩,石英岩中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矿脉和铅锌矿矿脉发育、且呈互层沿片理面展布(见图3-17f,g),因而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但单个脉宽不到2cm,往深部则有变厚趋势。

4)强硅化含铁二透岩下部是含石榴子石条带的二透岩,岩石破碎较为强烈。该岩石整体上呈黑色、赭黑色,条带状构造,由黑色的铁氧化物条带和由棕红色或咖啡色的石榴子石条带相间组成,因而可称为贫铁矿石(见图3-20d-f)岩层产状为25°~50°∠45°~50°,靠近下部富铁矿体处岩层变陡,该层厚约38m。

5)含石榴子石条带的二透岩下部是厚约30m的、呈“S”形透镜状的富铁矿体(相对所测标高面)。垂直上,呈尖灭状、凸面指向北,而其在深部可能变厚加宽该矿体与下部二透岩接触部位产状较陡、近于直立状:12°~35°∠80°~88°,因此,铁矿体整体走向为NW—SE向(SE148°)。铁矿体内节 理发育,通常表现四组:205°~210°∠64°~74°,225°∠38°,288°∠42°,314°∠63°(图4-2c),系晚期形成。

6)铁矿体下部是条带状二透岩,剖面所见宽度为21m。该岩层呈灰绿色、灰白色,由浅色质矿物组成的白色条带和铁镁质矿物组成的绿色条带交互出现,浅色质矿物包括石英和长石,铁镁质矿物包括透闪石、阳起石和/或透辉石,该岩石可称为角闪岩质铁英岩。岩石硅化强烈、脆-韧性剪切变形强烈,如层内膝折、层内“S”形剪切褶皱、轴面劈理和大型直立褶皱和节 理发育(图4-2d)。其中轴面劈理、层内膝折和NE—SW向层内“S”形剪切褶皱是叠加在早期近EW向直立褶皱之上而发育的,反映了从早期挤压褶皱向晚期韧-脆性、脆-韧性、脆性剪切变形转变特点。岩层产状变化较大:12°~25°∠56°~88°。

7)条带状二透岩下部是贫铁矿体或含石榴子石条带的二透岩,呈黑色、棕褐色,由棕褐色石榴子石组成的条带和黑色铁氧化物条带呈互层出现,产状变化大,为25°~80°∠52°~80°、整体走向呈近EW向(SEE105°)。该层厚约50m。该贫铁矿体也明显呈反“S”形透镜体形态,垂向上尖灭结合其北侧的“S”形透镜状富矿体产状,我们推测,这两个矿体在深部可能叠加该矿体一个最大特征是,各种构造特别发育,如断层流劈理、间隔劈理、杆状构造(拉伸线理)(图4-2e)、石榴子石石香肠和石榴子石无根钩状褶皱以及断层擦痕和节 理发育,但杆状构造(拉伸线理)似乎形成较早、其走向SE145°。尤其是变形的石榴子石整体产状与贫铁矿体一致,反映了NW—SE向强烈塑性流动贫矿体局部地段还出现富铁矿、间隔劈理发育,并保存早期形成的S-C组构。晚期则X共轭节 理发育(160°∠15°、235°~239°∠61°~71°),并向断裂转化,断层面擦痕和阶步发育,上盘相对下盘发生左行滑移(图4-2f)。构造变形反映有从韧性到韧-脆性、脆-韧性、脆性变形特征此外,该段热液活动异常强烈,如呈黄绿色的绿帘石通常围绕石榴子石集合体周边发育,类似于火焰状形态,反映它是石榴子石晚期退蚀变产物。

8)贫铁矿体之下是灰黑色、灰绿色细条纹条带二透岩。该岩层发育大型褶皱式杆状构造或窗棂构造,其b轴指向SE,反映了NE—SW向的压缩,可能是第一期构造变形结果而层内剪切褶皱明显,轴向NE向,可能系第二期变形产物。

此外,对北一露天采区+60m标高采面的西部一剖面和南翼L0剖面也进行了实测(图4-3a)。总之,从平面和垂向上看,北一铁矿段主要由一对反向的、呈“S”形的透镜状矿体组成,且垂向上呈分枝尖灭,平面上形态则类似于“剪刀叉”,整体走向呈NW—SE向。在该西部还可见多期热液活动的形迹,如①矿体出现由贫变富②顺赤铁矿一组片理发育有晚期的硫化物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而这些硫化物脉含有赤铁矿角砾,且明显沿包裹于赤铁矿内的砖红色碧玉铁质岩裂隙发生,说明硫化物脉的形成晚于碧玉铁质岩,而碧玉铁质岩又可能晚于赤铁矿体③晚期产生的硅质岩有孔雀石出现。

图4-3 石碌矿区北一露天采坑+60m标高采面南翼L0(a)和280台阶(b)实测剖面

2.露天采坑矿体280台阶地质剖面实测

对北一露天采坑280台阶一近EW向构造-岩性剖面进行了系统地质测量。该剖面长度300m,自东面的观景台开始、向西出露的岩层分别如下(图4-3b)。

1)上部出露的石碌群第七层(即过去所称的“震旦系石灰顶组”)为一套红黄色的含铁石英砂岩,实测的可见厚度约120m,产状稳定,为65°∠53°。

2)石碌群第七层下伏地层为石碌群第六层灰绿色、灰白色细条纹条带二透岩,出露宽度约15m,两者以正断层接触,断层面产状为20°∠25°,与二透岩岩层产状基本一致。该二透岩层间剪切揉皱变形强烈、形成轴向NE向的平卧褶皱(图4-4a)。

3)细条纹条带二透岩过后是厚约55m的富铁矿体,走向NW—SE矿体内节 理发育,其中两组节 理产状分别为33°∠65°和为115°∠25°。

图4-4 石碌矿区北一和南六露天采场实测剖面地质照片

4)铁矿体以下仍出露厚约40m的细条纹条带二透岩,其内断裂和褶皱发育,断层面产状为20°∠25°,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5)二透岩之下是条纹条带二透岩化白云岩或白云岩质铁英岩,厚约60m,两者以断层接触该岩石由黑色铁氧化物组成的条带和灰白色白云石组成的条带相间出现。

6)二透岩化白云岩之下又出现细条纹条带二透岩,两者仍以断层接触。

(二)南六铁矿体露天采场

对南六矿体进行了两条典型剖面的实测。

1.剖面一

该剖面位于南六矿段西部、走向NNW,实测地质剖面长度200m(图4-5a):

图4-5 石碌矿区南六露天采场西侧(a)和北侧(b)实测剖面

1)上覆地层为石碌群第七层QbS7(即原先所划归的震旦系石灰顶组):呈紫红色、绢红色,主要岩性为含铁石英砂岩、含铁石英岩,夹少量千枚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岩层产状为16°~65°∠19°~76°。该岩层内节 理、断层发育,断层面均倾向SE、且以逆冲性质为主,局部出现牵引褶皱(图4-4b)。实测出露宽度约180m。

2)石碌群第七层之下为石碌群第六层,所见岩性为灰绿色、灰白色条纹条带二透岩、二透岩化白云岩、白云岩,其中,二透岩整体产状为:NE26°∠43°。实测剖面表明,“原震旦系石灰顶组”与下伏石碌群第六层呈断层接触,形成类似滑覆的构造(图4-4c、图4-5a),而断层面呈弧形弯曲,整体倾向SE156°、倾角变化较大。

2.剖面二

该剖面位于南六矿体北部、产向近EW向、实测长度为190m,自东向西(图4-5b):

1)条带状二透岩,实测宽度约60m。二透岩呈灰黑色、黑褐色,硅化、碳酸盐化强烈,并由含炭质的黑色条带和互层的黑褐色条带组成(图4-4d),因强烈褶皱变形,构造形态类似一褶皱式窗棂构造、走向NW—SE(图4-4e),两翼产状分别为120°~125°∠43°~55°、211°∠44°,该窗棂构造还广泛发育放射状张节 理,并为方解石充填(图4-4d)。其内可见大型顺层断层滑动面(图4-4f)、断面产状为110°∠70°,擦痕和阶步发育,并指示下盘自NW向SE滑移。该二透岩夹铁矿体宽10~20m、走向NNW—SEE。

2)条带状二透岩之下是灰白色二透岩化白云岩或白云岩质铁英岩、白云质灰岩,中夹一层约50cm厚的墨绿色火山熔岩或凝灰质熔岩(?),白色长柱状斜长石发育,产状与白云质岩基本一致,即105°∠42°(见图3-9b)。该层实测宽度约40m、产状变化大,但整体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此外,白云岩质铁英岩中可见细脉状、浸染状铅锌矿化。

3)白云质岩之下又出现细条纹条带二透岩,呈灰黑色、灰白色,出露宽度约20m。

4)再一下部是夹二透岩的铁矿体,其中可见的铁矿体厚约35m、二透岩夹层厚为5~10m。铁矿体走向呈NNW—SEE向。

(三)正美矿段露天采场

对正美铁矿体露天采场分别进行了两个台阶的地质剖面实测(图4-6)。正美矿体主要特征是未变形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广泛出露,要么直接覆盖在赋矿围岩和矿体之上,要么沿赋矿围岩和矿体裂隙、片理面侵入,因而矿体和围岩均呈透镜状,而矿体或与二透岩直接接触、或赋存在花岗岩岩体内。与其他矿体产出特征有明显差别。

图4-6 石碌矿区正美露天采场实测地质剖面

1.剖面一

剖面一(图4-6a)位于采面标高+217m,剖面走向近EW向、实测长度79m。从西往东,出露的岩性分别如下:

1)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呈白色,风化后呈黄色。实测宽度约42m。岩体内节 理、裂隙发育,其中一组节 理产状为235°~275°∠70°~80°。

2)下部是条带状二透岩化白云岩、条带状二透岩,并与上覆的花岗质岩有一接触过渡带。岩石呈灰白色、灰黑色,条纹条带状构造。可见宽度约31m,整体为花岗岩覆盖,因而两者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界线呈弧形该岩层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并有大量黄铁矿化和少量铅锌矿化脉出现。

3)再往上部是铁矿体,出露厚度约14m,呈近SN走向(图4-7a)。

2.剖面二

该剖面位于采面标高约+207m,剖面走向近EW向、实测长度140m。从西向东出露的岩性分别如下(图4-6b):

1)顺铁矿体片理侵入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图4-7b),呈灰白色,风化后呈灰黄色、黄色,实测宽度约44m,其内所夹铁矿体呈透镜状、最厚处约9m。垂向上,从矿体向含铁二透岩、含铁硅化二透岩、花岗岩表现反向过渡特征(图4-7c)。该岩体断层、节 理发育(图4-7b)说明燕山晚期花岗岩侵位较铁矿体要晚,但对铁矿的富集有一定影响。

图4-7 石碌矿区正美露天采场实测剖面地质照片

2)二透岩、二透岩化白云岩,呈灰白色、灰绿色,含眼球条带状构造,实测宽度约60m,与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并被后者覆盖,接触处则有一破碎带。二透岩剪切变形强烈、S-C组构发育,糜棱岩面理Sc与岩层片理产状一致,运动学分析指示右旋剪切特征(图4-7e,f)。其内石榴子石发育、并呈浸染状。此外,二透岩内发育宽约10cm的红色钾长石(正长石)脉,宽0.5~1.5cm的铅锌脉也尚可见。

3)条带状二透岩之上是铁矿体,两者接触处岩石强烈破碎和角砾岩化,矿体呈近SN走向的透镜状,厚约10m,其内黄铁矿脉发育,且与矿体内片理产状一致。

4)铁矿体和下伏二透岩反过来又被花岗岩所覆盖。铁矿体与花岗岩接触界线呈不规则状弧形弯曲,出露宽度约26m,花岗岩体内还夹有一层呈黑色的强硅化含铁二透岩透镜体,两者呈侵入接触关系、但界线平直(图4-7d)。

(四)石碌岭至金牛岭剖面

自石碌岭至金牛岭沿NW—SE向对石碌群第六层至第三层进行了野外地质踏勘和剖面实测,并绘制了路线踏勘地质剖面(图4-8)。从图4-8可见,在该剖面的NW面即北一和南六西部石碌岭一带,因断层影响,石碌群第六层二透岩中发育的轴向NW—SE向的背斜构造(LF1)局部出现倒转,其北翼倒转、南翼正常,并叠加层间剪切变形,形成如斜卧或平卧褶皱(LF2),反映断层具逆冲左旋剪切性质(见图中照片)此外,该处铁矿体和上部白云岩表面蓝绿孔雀石异常发育,反映有铜矿化明显。再往东南部是石碌群第五层绢红色绢云母石英片岩,其下部是第四层石英岩、第三层石英绢云母片岩。第四层石英岩中发现有石英角砾存在(图4-9a),且旋转变形,显示右旋剪切性质(图4-9b)。

图4-8 石碌矿区西面石碌岭-金牛岭地质踏勘剖面及典型地质照片照片中箭头示剪切方向或断层运动方向LF1,LF2和F分别代表第一期褶轴、第二期褶轴和断层图中工作者、记号笔示照片真实尺寸

图4-9 石碌群第四层含砾石英岩(a)及构造变形典型地质照片(b)Ss,Sc示S-C组构记号笔示照片真实尺寸箭头示剪切方向

(五)石碌水库-鸡心村剖面

在矿区东部沿石碌水库下游河道南岸实测剖面一条(图4-10a),剖面走向SE126°、实测长度150m。自NW向SE,构造和岩性描述如下,矿区近SN向F7断层横截该处:

图4-10 石碌矿区东部石碌水库构造-岩性实测地质剖面及典型构造变形照片

1)印支—燕山早期中粗粒斑状钾长石花岗岩,呈红黄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是钾长石和石英。该岩体强烈剪切变形,具S-C组构特征(图4-10b),其中Sc面理走向近SN向,而发育的旋转石英碎斑指示Ss面理NNE—NE走向,反映了右旋剪切性质。

2)角砾状强硅化灰岩。该岩石角砾发育、角砾成分为灰岩,角砾细小、且磨圆度差,呈棱角状,泥质、硅质胶结,系构造角砾。与上覆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3)粗面岩。岩体呈浅黄色、气孔发育,粗面结构。

4)闪长玢岩。岩石呈浅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以石英为主,内夹大量大小不一的二叠纪黑灰色灰岩透镜体,反映岩体系后期侵入特点。这些灰岩透镜体强烈揉皱变形(图4-10c,d,e),灰岩与岩石体接触部位强烈挤压破碎、出现石香肠状石英,灰岩局部地段条纹条带构造发育。但断裂构造明显、灰岩明显滑移、阶步发育,反映逆断层性质。

此外,经石碌水库至鸡心村的野外地质踏勘(见剖面图4-11),也发现石炭-二叠纪地层强烈构造变形,牵引褶皱、构造透镜体发育,尤其是在花岗岩与石炭系围岩接触部位,硅化强烈、层间剪切褶皱发育,如鸡心村采矿场所见,褶轴走向NNW—SSE向。

图4-11 石碌矿区东部石碌水库-鸡心村地质剖面图及典型构造变形照片LF2代表第二期褶曲箭头示剪切方向

(六)石碌矿区北部邦溪-荣邦剖面

为进一步了解石碌铁矿床的构造变形机制,我们对矿区北部的邦溪地区长达6km的近SN向地质剖面进行了实测(图4-12)。该区发育的地层主要是奥陶系千枚岩、绢云母片岩夹石英岩、石英片岩和变基性岩等。奥陶系整体走向近EW向,构造上整体表现为轴向近EW向的复式背斜构造。但奥陶系内所夹的变基性岩则表现两种走向:一个是呈近EW向,一个是呈近SN向,且以近EW走向为主,可能与当时海南地壳的SN向拉张活动有关(Xuetal.,2007b、2008)。

图4-12 石碌矿区北侧邦溪地区地质图及实测地质剖面A-B

二、钴铜矿体坑道编录

为深入揭示钴铜矿体的形成和定位及其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我们主要对石碌矿区北一矿段一号钴铜矿体-200m中段L4,N9,N14,N19,N20,N21穿脉和-150m中F3,F9,F5,F6,F7,F10穿脉进行了系统地质实测、素描和编录(图4-13、图4-14),有关构造变形及其与成矿关系的描述详见以下各节 及第三章 相关图件。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对钴铜矿体的产出特征、赋矿构造特征可归纳如下几点认识。

图4-13 石碌矿区北一矿段钴铜矿体-150m(a)和-200m(b)中段平面图

1)钴铜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碌群第五层石英绢云母片岩之上的第六层底部白云岩、条带状二透岩化白云岩或白云岩质铁英岩和条带状二透岩内,或位于白云岩与二透岩过渡带或这些岩类的构造破碎带内。

2)钴铜矿体与各种剪切变形构造密切相关,矿化主要沿一组近EW向和NW—SE向S-C组构产生,并显示右旋剪切、NWW或SEE向拉伸、层内剪切褶皱和无根钩状褶皱特征(另见第三章 )。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了钴铜矿体具有同剪切构造变形成矿特点。

图4-14 石碌矿区北一矿段钴铜矿体-200m和-150m中段部分穿脉素描图

3)晚期一对近EW向和NW—SE向共轭X剪张节 理则控制了钴铜矿体形态,因而矿体整体上呈“S”形或反“S”形透镜体,但单个透镜体中间厚7~9m。而共轭X剪张节 理的产状反映了它是追踪了早期S-C糜棱面理而发育的。

4)晚期构造-热液活动明显,矿体或沿晚期剪张主裂隙和次级裂隙充填。矿体从而呈菱形块状、条带状、脉状、网脉状、放射状或不规则状,有时呈胶状角砾型矿体等。这些事实均揭示了钴铜矿具有两期以上成矿作用特征。

三、钻孔编录

对于隐伏区,钻孔岩心资料可提供大量矿床成因信息,并为总结矿床、矿体的形成与岩层、构造和蚀变变质作用之间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协同勘查单位,共同完成了14个钻孔(ZK1101,ZK1102,ZK1201,ZK1202,ZK1301,ZK1302,ZK1501,ZK1901,ZK2101,ZK2102,ZK2103,ZK2301,ZK2302,ZK2303)的系统地质编录,完成了综合钻孔柱状图以及E11,E12,E13,E15,E19,E21,E23等勘查线剖面图(图4-15至图4-22以及图3-10b)。所获得主要信息如下。

1)铁矿体、特别是富赤铁矿矿体的近矿围岩主要是条带状(或含石榴子石变形条带)二透岩(或角闪质岩铁英岩),且两者通常呈突变接触、产状基本一致(图4-23a)。

2)石碌群第六层顶部白云质岩和/或白云岩与(不纯)灰岩通常呈互层产出,但二透岩的顶、底板普遍为第六层中白云岩/白云质岩,且两者接触界线呈现不规则状、港湾状,整体暗示具有由NW向SE和由NE向SW顺层贯入的特点(另见图3-11、图3-12)。

图4 -15 石碌矿区钻孔及综合地层柱状图

图4-16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11勘查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图4-17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12勘查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图4-18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13勘查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图4-19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15勘查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图4-20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19勘查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

图4-21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21勘查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图4-22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23勘查线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图4-23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钻孔岩心照片

3)由钻孔揭示的矿石岩心,可清楚观察到铁矿石一组片理(图4-23a,b),且与近矿围岩一致,可能反映两者具同构造变形、成矿特征而铁矿体上部的石炭-二叠系灰岩也同时表现强烈构造变形的特点(图4-23c),反映这种构造变形应不早于石炭-二叠纪。

4)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岩层破碎强烈,多数见矿钻孔可观察到岩层破碎带有1~2处、厚度可达30m左右,而岩石和矿石成分也随之出现垂直分带特征,即从灰白色、灰绿色条带状二透岩向黑色—黑褐色的含石榴子石条带状二透岩(即贫铁矿)、富铁矿和条带状二透岩过渡贫铁矿中有时还出现薄的富铁矿体,这些事实说明铁矿的富集与构造和热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5)因断裂构造活动,断裂带内常见胶状角砾型铁矿石(图4-23d),角砾成分为贫铁矿,胶结物以硅质、碳酸盐为主,个别为泥质胶结。

6)矿区热液活动相当强烈,金属硫化物矿脉和方解石脉发育,主要是由于断裂构造活动导致晚期热液活动的结果。从大多数钻孔可见,在岩层破碎强烈的地段,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叶蜡石化等发育,个别钻孔还发现因强烈硅化有厚层石英岩出现(图4-23e)。而晚期形成的金属硫化物矿脉则主要沿铁矿体一组密集片理面发生(图4-23f),并被更晚期网脉状方解石脉错断。这些硫化物矿脉宽度不一,大者可达2.5m以上、小者不到0.2cm。根据钻孔岩心观察、室内鉴定和物质成分分析(如ZK1101孔),其矿物组成主要是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含钴的黄铁矿,说明矿区钴铜矿化具有两个期次。方解石脉宽度也不一,一般在0.2~5mm之间、并相互切割,反映方解石也具两个以上形成期此外,铅锌矿脉发育,且发生在铁矿体上部。

7)根据钻孔资料,石碌群第六层可出现一至三层铁矿体,但厚薄不一、贫富不均而上覆第七层(即原震旦系石灰顶组)也有一层铁矿体出现,且第七层与下覆第六层间未观察到前人认为的底砾岩存在,结果与矿区地质调查相一致。如ZK1101孔揭露有三层矿体,它们分别在孔深138.5~151.0m,282.5~350.0m和487.5~670.1mZK1302孔于孔深12.5~19.5m有一层铁矿赋存在石碌群第七层顶部,第六层内则分别于孔深297.3~304.2m,418.4~420.0m,653.1~665.9m,729.1~743.9m出现厚度不一的铁矿体、且贫富不均ZK1301孔于孔深分别为659.8~664.7m,698.5~732.2m出现两层铁矿体ZK1201孔于孔深607.73~631.73m出现一层铁矿体ZK1501孔于孔深412.23~423.60m出现一层铁矿体ZK1901孔于孔深分别为394.39~399.27m,567.21~645.04m出现两层铁矿体ZK2102孔于孔深376.82~380.56m出现一层薄的铁矿体ZK2301孔于孔深分别为238.73~241.00m,461.03~507.98m出现两层铁矿体。

8)结合矿区地球物理(图3-5、图3-6)和蚀变强烈特征,推断矿区深部可能有隐伏岩体的存在。部分钻孔如ZK1201钻孔在孔深201.73~210.13m已揭露厚8.4m的中细粒灰白色花岗斑岩脉ZK1302钻孔在孔深304.2~331.6m已揭露厚27.4m的灰绿色基性脉岩、ZK1301钻孔也分别在孔深326~337.4m和493.7~498.6m揭露到厚11.4m和厚4.9m的灰绿色基性脉岩ZK1901钻孔在孔深882.55~890.30m已揭露厚7.75m的中细粒灰白色花岗闪长斑岩、且未揭穿深部岩体(图4-24)ZK2101钻孔分别在孔深439.43~459.03m和475.33~492.73m已揭露厚19.6m和17.4m的灰白色—白色花岗闪长斑岩、ZK2102钻孔也分别在孔深439.43~459.03m和475.33~492.73m已揭露厚19.6m和17.4m的灰白色、白色花岗闪长斑岩ZK2302在孔深732.84~777.19m已揭露厚达44.35m的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ZK2303在孔深766.11~861.95m已揭露厚达95.85m的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图4-25),但该两钻孔均未揭穿下伏花岗岩体。根据岩体、岩脉的产出,深部岩浆主要沿不同岩性界面侵入,因而整体上呈脉状、枝状,且其酸度具有从上部至下部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矿区深部应存在隐伏岩体,再据热液蚀变特征,推测其可能与矿区铁钴铜等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图4-24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21勘查线ZK2101钻孔柱状图

图4-25 昌江县石碌铁矿区E23勘查线ZK2303钻孔柱状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41730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5-17
下一篇 2024-05-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