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乡的泥岩在哪里

教育观2023-09-08  28

水乡片。

水乡片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下伏基岩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砂砾岩等。

全线地层变化较大且经过多个地震断裂带,各项力学指标差异性较大,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近日,东莞水乡片的建设渐成政府行政的热词。党政大员次第到水乡片区调研考察,而水乡片区的文化建设成了当前行政的优先议题。以洪梅、道滘、望牛墩、中堂等镇构成的东莞水乡片区,历来是东莞经济发展的薄弱点。但与经济发展的孱弱相对应的是:东莞水乡片的水乡文化,一直是东莞本土文化的标志。不管是龙舟还是花灯,都反映了东莞古老的文化传承和气质。 但在实际的文化提振中,因为镇域的分割,各个镇街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如中堂镇称谓自己为“龙舟之乡”,沙田镇亦说自己是龙舟之乡”。道滘说自己是水乡文化名镇,而望牛墩则称自己为“东莞现代岭南之乡先行地”。各个镇街纷纷争抢有水乡文化代表性的称号,在板砖乱飞中,东莞的本土文化却往往因为内耗而不能凝聚。 实际来讲,各镇纷抢“名优”称号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扩大本镇知名度,是为了招商引资而促进经济发展。如樟木头所举办的小香港旅游文化节,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樟木头的知名度,并最终促进了樟木头的经济发展。可以说不管水乡片的文化推广也好,还是其他镇街的各类文化节,其真正的内核是经济发展,而文化,不过是包裹在经济发展上的外衣。这样的文化发展态度必然造就了文化提振的急功近利性,而在文化反映上,也凸显出肤浅的一面。比如说水乡各镇都有举行的龙舟文化节,我们往往只能见到端午期间的龙舟比赛,而与龙舟和端午相关的文字、图片推广,历史建筑的营建、河道景点的布置,都显得贫乏或者没有。 这样的文化状态,只能看到各级政府的“考古挖掘者”的姿态。他们在寻章纠句中推广着本镇的本土文化,这样的文化提振形式,显得整个水乡片的文化发展形式,像极了一个个循规蹈矩的老夫子,这样的形象根本看不到文化发展的创新。 实际上来讲,与同里、木渎等沉淀数千年的江南古镇比,整个岭南的水乡文化是弱小的,文化的底蕴远远不足。江南的水乡文化气质,不仅有粉墙黛瓦的临水民居,还有曲折幽深的园林,更有千古以来的无数骚客的体情歌赋。在整个珠三角的东北片,唯一能稍微追随末尾的,也只有惠州的西湖。但即便盛名如惠州西湖,也仅托名于被贬的苏东坡一人而已。东莞的水乡片想依古而宣扬本土文化,真正的弊病是基础太差。 如此看来,水乡片区当前的文化宣扬操作,实在是有点小打小闹的架势。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若没有幽美的山水建筑,若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仅靠闹腾式的活动形式和口号宣扬,又怎能深入人心,又怎能宣导入理?可以说东莞水乡片的文化发展形式,莫入了歧途。这是一种一哄而上的做派。 分析水乡片的地理形式,其最大的优势不是各类宏大的称号,而是曲折回绕的水乡地形。这样的地理形式,实际上跟世界最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点相像。可以说东莞水乡片的最大优势不是美妙的的山水,不是厚重的非物质遗产,而是岔道众多的水网河道。而若能将这些河网好好规划,依托本土文化的底蕴,将河网和本土文化旅游相结合起来,以各类的建筑形式为依托,将各个镇区建设成为深具岭南特色的旅游小镇,则不管是文化的共聚创新也好,还是本土文化发掘也好,定能比举办几场国际龙舟节要行之有效的多。 水乡片要整体规划,水乡片的文化更要在挖掘的基础上去创新。江南水乡的优势是东莞水乡片的弱势,但东莞水乡片的优势是在水乡文化上的掣肘较少,更能在文化形式,建设式样上尽心创新,从而打造古典与现代美相结合的新的岭南文化体系。如此才能真正的推动东莞水乡片的文化发展,才真正的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结合起来。(作者:孙平 知名评论员)

东莞的八大景点是:故垒雄风、可园蕴秀、城楼集瑞、蚝岗探古、潢涌宋祠、南村遗韵、金鳌塔影、东纵丰碑。

1、故垒雄风

在该市虎门镇,当年,中国军民凭借虎门天险构筑了闻名中外的的“金锁铜关”,奋力抗击英国侵略者。如今,昔日的销烟旧址(1957年重建,现存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仍升腾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2、可园蕴秀

东莞可园博物馆景观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村,是岭南私家园林,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

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创建人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可园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

3、城楼集瑞

迎恩门城楼景观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护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如今,迎恩门城楼依然屹立,红墙碧瓦,飞檐斗拱,蔚然壮观,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为珍贵。

迎恩西门,历来是东莞古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标,旁边的文化广场是新世纪新东莞新气象的展现,绿草茵茵,喷泉绝响,舞姿翩翩,歌声曼妙,构成东莞新时代的盛景。迎恩门城楼与文化广场,展现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气象。

4、蚝岗探古

蚝岗贝丘遗址景观位于南城区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

5、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景观位于中堂镇,距离莞城7公里,与增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所在的中堂镇地属东莞市的水乡、东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自古以来,东莞就是“鱼米之乡“。

潢涌河流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历来盛产水稻、甘蔗、香蕉和鱼、蟹等。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是珠江三角洲比较早的祠堂,其布局取龟形,祠内明代碑刻,肃穆凛然。主要建筑有头门、二进(中堂)、后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6、南村遗韵

南社村古建筑群景观立村于南宋末年,现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有祠堂25间,古民居100多间,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落以水塘为中心,两岸祠堂林立,影影绰绰。

7、金鳌塔影

金鳌洲塔景观位于东莞市莞城西南1公里处,即万江桥畔。因其坐落于万江金鳌洲,故名。金鳌洲古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合尖于天启四年(1624年),历时27年。据悉,建塔之目的为“以培风气,亦堪兴家所宜也”。

原为抗御水害的镇水宝塔,8角10层,盖顶有塔刹,无塔檐,无栏杆,砖牙叠砌。后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边仅三、五米之遥,此塔处于江心陆洲,三面环水,经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础稳固,巍然耸立于东江之滨。

8、东纵丰碑

大岭山,孕育英雄的土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景观,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及其前身在这里曾取得百花洞大捷,粉碎了日军的“万人大扫荡”。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是一个文物保护群体,包含多个文物保护单位。

有司令部旧址、会议室旧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电台旧址、报社旧址、情报站旧址、粮站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军事训练班旧址、干部训练班旧址、后方医院旧址、后方办事处旧址等十余处,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莞八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494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