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免费参观。
洛带古镇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
坐地铁2号线,终点站龙泉驿下车,A口出站,坐公交850去到古镇。
我们坐到博客小镇就下车了,同属古镇景区。
参观了客家围楼和博物馆。这是五凤楼,是此镇最宏伟的仿古建筑,古楼玲珑精致,它身处在着池塘之中合着倒影,与水天融为一体。
五凤楼介绍:三国时期,洛带为蜀汉的后花园,后主刘禅常来此游玩,其母甘夫人也时常陪伴,于是朝廷专门在此修建了凤仪馆、凤仪阁,备皇后一行小憩。五凤楼又名凤仪阁。
博客小镇,有一片紫花地,挺好玩的,我拿着一根长花,当起了话筒。唱一首快乐的歌。
博客小镇一路前行,来到了洛带古镇。
步行街,美食街,大同小异,我没啥兴趣,所以啥也没买,一路快步走过。发现一颗花树,捡了一片叶子,玩的不亦乐乎。
接下来去了湖广会馆。
唏嘘的巫氏大夫第,如今变成了茶馆和农家乐。据巫作江第7代孙巫盈堂考证,整个清朝,巫大夫第这个大宅院,一共出了6个大夫、2个儒林郎、4个清例贡生、1个进士、11个国学士,1人获五品军功。
尽管巫氏家族慢慢衰落,但直到“民国”时,被称为甑子场的洛带镇上,仍有“巫半截、郑半边,刘惠安占中间”的说法。只是后来,种种原因,巫氏家族逐渐褪去繁华,现存的巫大夫第成了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字库塔,四川叫“字库”或“惜字宫”,其他地区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的,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
字库塔通常被建造在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还有些大户人家则建在自家院里。
有字库塔,一般有寺院。所以沿着指示牌,穿过洛带公园,来到了燃灯古寺。
清代始在寺中供奉燃灯佛一尊,自此更名为‘’燃灯寺‘’。燃灯佛身上有108个穴位,据传在哪个穴位上点灯,就能使祈愿人的哪个部位痛驱病除。故此,洛带燃灯寺香火繁盛,声名遍及川北。
整个燃灯古寺是汉传佛教寺院风格,但燃灯古佛殿中的燃灯古佛却是藏传佛教的造像,殿内左边的莲花生大士及右边的黄财神亦均为藏传佛教中的神。
寺庙看了许多,独喜燃灯寺大殿外两株吊铃花,一黄一红,像供奉在佛前的明灯。
当我入大殿时,独我一人,礼佛后抬眼,我在看佛,佛亦在看我。
突然有几许慌乱,慌乱不是亏心,而是有了欲望。
因为我偷看的是黄财神呀,想发财。
接下来看了江西会馆和四方塔,可惜没找到川北会馆,留待下次再来走走吧。
传说中出名了伤心凉粉也没吃呢。
等到金秋我再来洛带古镇走走,等我。
位于四川成都东山的洛带镇是一个客家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原名甄子场,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排名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洛带镇位于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交接处,南距成都市龙泉区区府所在地8km ,西距成都18km。现在是成都市向东发展的主体区域。外环路绕洛带而过,新建的成洛路为成都市的城市干道高速,洛带与成都连为一体。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成都东郊的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而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
洛带镇人口2.3万,90%以上为客家人,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洛带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又被人们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目前,该镇隶属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重点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镇中发展迅速,现镇上有许多特色小吃与土特产,如:伤心凉粉、古镇老腊肉、天鹅蛋等,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客家,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原有“客户”之意,系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对称,后相沿成为自称。以洛带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
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住我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第四次迁徙在清康乾之际,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自赣南、粤东、粤北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被称之为客家移民史上的“西进运动”,四川客家即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
四川是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数量在200万人以上,其中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东山客家”。至今仍有150余万人能讲客家语言,并保持客家的风俗习惯。
洛带每年会举行水龙节,火龙节,由2008年开始起举行客家祭祖活动。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他们常用一种叫客家话的方言,这种方言里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音韵,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比如穿衣,他们的话为"着衫"、下雨为"落水"等。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有名的是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 明清以来,这里成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特别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相继迁入的即有广东、湖北、江西、陕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由此使得这里南北移民杂处,南腔北调共存。 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广东会馆"(原名"南华宫"),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的首要标志。该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年),总占地面积为3044.75平方米。它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会馆。1981年4月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由前、中、后三殿构成。其中,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顶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给人以气势恢弘,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除此,馆内还保留有楹联九幅。这些楹联,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同时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