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馄饨是哪里特产

泡泡馄饨是哪里特产,第1张

苏州的特产。

泡泡馄饨的做法比较特别,首先需要用啤酒瓶将皮子反复按压,之所以用酒瓶,是因为它比擀面杖有着更大的接触面,可以让皮子压的更均匀,加工过的馄饨皮薄如蝉翼,这也是制作泡泡馄饨的秘诀之一。

然后用筷子沾一点点肉馅,以大拇指为支撑,将皮子四个角往中间折起,如同降落伞,放入水中快速煮熟,并且像一个个泡泡一样漂浮起来,泡泡馄饨也因此而得名。

说起泡泡馄饨的起源,必须说的就是这家位于昆山正仪镇“红霞泡泡馄饨店”,很多人开车慕名而来。以前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报道,这家店已经开了近五十年,据说是红霞9岁的时候无意将折纸的手法用在了包馄饨上,煮开后像一个个泡泡一样漂浮在水面。

泡泡混沌的评价:

俗话说“南方馄饨、北方饺”,但在南北朝时期已有“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说法。天下通吃是馄饨,正仪的泡泡馄饨绝对值得说道。

一手拿筷,挑起一点肉馅抹在皮中间,一手将皮子迅速聚拢捏起,用时不过两三秒,一只泡泡馄饨就完成了。 出锅后的馄饨皮薄如蝉翼,犹如水面上激起的一只只泡泡,故名泡泡馄饨。撒点葱花,加点蛋皮丝,香味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开,再加一块现炸大排,大排的酥脆搭配馄饨的鲜香绝对是令人期待与难忘的味觉体验!

(摘自《春到正仪 美味正当时》一文)

团了工业园区的美体按摩,就弯到正仪吃泡泡馄饨。坛子里对红霞和小花有诸多比较,同伴去过小花,故此行选择红霞。很好找,有大型广告牌。。。

泡泡馄饨,端上来真的惊艳!神奇阿!象一个个mini棉花糖啊,蓬蓬的很惹人爱的样子。肉馅很小的,爱吃肉的恐怕要点大馄饨。荤油+大蒜叶的汤头真的"复古",很耐人寻味的感觉。店里陈列简陋,仿佛真的回到从前。

大排性价比高。

小时候总喜欢跟着大人赶集,不为别的,就为老店里的一碗小馄饨。

那些常去的老店里,不管是桥头(沈桥)还是港郎(众泾)抑或太平和陆慕,灶台掌勺的都是女主人,男主和公婆反倒在包馄饨,跑堂打下手。

坐在那种油光发亮的四方桌上,喜欢聚精会神的看着老板娘操作,她们无一例外的从不数数,非常熟稔地从篾盘里抓出一把,抛出一片弧线,准确丢入翻滚着米浆样开水的大锅里。

就那档口要一刻不停地摆出空碗来,有时那碗还缺个口裂条缝,但不影响接纳来自迷你竹勺兑下的调料,另外还要挖(舀)一点熬好的猪油,这都是一气呵成的事儿,眼睛眨一下就能错过。

这些眼花缭乱的手法总教人惊叹不已,不过那些并不是我关注的,盯着这套流程的目的,仅仅是最后的灌汤,试图用眼神告诉老板娘“多放点”~与其说喜欢吃馄饨,不如说更喜欢喝那个汤,汤量的多少才是决定那一刻心情的关键,才是赶集目的达成度的衡量标准,好在她们从未让人失望过。

等到馄饨受热后从锅底翻到了水面,一把大漏勺就顺着锅圈一转,将鼓胀起来的小馄饨收捞进了漏勺,提起颠一下,就倒进了准备好的碗里,然后撒一点葱花,跑堂的男主就即刻端了来,也不见取号排队,但是他们从不会搞错客人,哪就连顺序也不差。送达的及时性也是无话可说的,碗面总是热气腾腾,馄饨的晃荡还未停止,化开的猪油连带着绿色葱花在清汤里流转,香气扑鼻,充满了整个老店。

从舀起第一勺汤第一只馄饨,送到双唇用舌尖味蕾品出鲜美滋味开始,就按照拟定的计划喝汤吃馄饨,同时默默计数,以便能在剩下一小半馄饨时喝完汤汁,获得一个完美的加汤机会。

后来慢慢知道那时节的“续杯”其实很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反倒是自作聪明的小把戏让自己更像一个笑话,一个故意坐在靠近料理台一侧方便加汤的小傻瓜。

因为赶集的时候,往往也是老板娘最忙碌的档口,因此即便满足了加汤的条件,那开口的时机也不好掌握,总要等她有多余的汤碗才行,否则就只能加一勺原汤。好在为了享受更丰富的口感,按照既定计划,续碗原本也是要加辣酱的。

苏南的辣酱都是甜辣酱,很稀看不到一片成型的辣椒面,加到汤里后颜色就很喜庆,没有辛辣刺激性,没啥辣度,甚至有点微微的甜,所以味蕾一样可以享受到汤料的另类鲜美。

这些老店的汤料,都是用独家秘方加入货真价实的大骨、鸡、鳝鱼、螺丝等悉心熬制,虽然各有千秋,纵使原汤不加任何调料仍都不失美味,成就了苏式面和馄饨的灵魂。

这魂牵梦绕的汤,也就根植在了基因里,走哪儿都忘却不了,长多大都惦记那一口。尤其在这气温从早到晚断崖式骤降十几度,而且风雨交加的时节,一碗苏城老店的泡泡馄饨是最治愈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41307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30
下一篇 2023-05-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