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已有300多年历史。1776年美国独立前,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派别均已传入美国,其后迅速发展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在美国宗教中,基督教(新教)教徒最多,约有1.56亿人,占美国总人口的57%。主要有浸礼宗、卫斯理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圣公会、圣洁教会等,此外还有数十个较小的教派组织和跨教派的国际性的组织。各宗派创办有400多所大专院校。基督教已深入社会各领域。
浸礼宗是美国基督教(新教)中最大的教派,其内部又分150个派系。17世纪初,第一批浸礼宗信徒从英国来到美国。1639年创美国第一个浸礼派教会。1707年,费城地区的5个浸礼教会联合成立了费城浸礼宗联合会。此后又有多个组织成立。南方浸礼联会为浸礼宗最大的教会之一,在50个州教都有组织,地方教会3.8万余个,教徒人数1500多万人。
卫斯理宗最初由爱尔兰移民传入。1784年成立卫斯理宗教会。此后50年,卫斯理宗在新垦区迅速发展。南北战争时,教会因废奴问题分裂为美以美会和监理公会。1939年两派及较小的美普会联合成立卫理公会。1968年卫理公会又与福音联合弟兄会合并组成联合卫理公会。卫斯理宗信徒大多数都属于联合卫理公会(内有5个附属联合会及81个年会,45个教区)。
信义宗1623年始由德国传到纽约,1649年组成教会。有信徒850多万人。信徒集中在达科他、明尼苏达、威斯康星、衣阿华和内布拉斯加州。主要教派组织有美国信义宗福音会,信义宗—密苏里大会,威斯康星州福音信义会联会。信义宗教派间组织有美利坚合众国信义协进会和信义会联合会。
加尔文宗加尔文宗又称长老宗、改革宗或归正宗,该宗是美国新教的主要教派之一。美国长老会和归正会都属于加尔文宗体系。1611年在费吉尼亚组织了第一个会众,继而建立了长老会。1837年,受废奴问题影响分裂为两大阵营。1958年,联合成立美利坚合众国联合长老会。1983年美利坚合众国联合长老会又与合众国长老会联合,成立了合众国长老会教会。加尔文宗的组织还有正统长老会教会、美国长老会、美国归正会、北美洲基督教归正会等。
美国圣公会是基督教安立甘宗在美国的自主教会。17世纪初,美国最早的移民中就有该宗信徒。后在费吉尼亚、马里兰建立了教会组织。1776年美国独立后,美国圣公宗信徒脱离英国教会,建立美国圣公会。1789年全国代表大会后实现完全独立。1919年成立全国委员会。1974年,组成了9个大主教区、92个主教区,信徒300余万人。
圣洁会是美国基督教一部分教派总称,至少有20个教派组织属于这一类,信徒人数为100多万。其中,五旬圣洁会成立于1911年;北美洲自由循道会成立于1860年;救世军1880年正式开展工作,其组织已遍布美国。
天主教
天主教于1526年传入印第安人居住区。1565年成立第一个团体。1789年成立第一个主教区。到19世纪中叶,有教徒300余万人,1914年增至1700万人。目前为5800万人。教会组织比较统一。全国有34个大主教区,164个教区,18.5万所教堂,神父和修道士20万名,教徒7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并有大专院校250余所。
由于教徒多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更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潜在优势。美国天主教会发展趋势和西欧诸国有许多类似之处,趋向自由化、多元化和世俗化,其和教廷的矛盾也与西欧类似。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的天主教会逐渐介入社会,关心现实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天主教徒在总统选举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分量。美国天主教会的学校有一整套教育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其中,教会大学有500余所(内含神学院300余所),中学1600多所,小学8500多所,学生总数多达400万人。
犹太教
犹太教是美国第三大宗教,有教堂5000余座,大专院校20所。犹太教信奉者多为犹太人。犹太人于1654年开始定居美国。到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时,约有2500名犹太人定居在纽约等沿东海岸城市。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犹太移民再次从欧洲涌入美国,到1880年,已达到25万人。从19世纪80年代起的40年里,又有300万犹太人涌入美国,到20世纪20年代已达350万。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发动反犹运动,又有20多万犹太难民进入美国。二战后,美国犹太人的数量继续稳步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犹太人总数已超过了600万,约占全世界犹太人口总数的50%。犹太教内有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三个派别。组织有美国希伯来会众协进会,圣约之子会和美国犹太教协会等。
东正教
美国的东正教徒有300万教徒,主要分布在东部、中西部和加利福尼亚。
东正教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67年,这一年希腊正教会成立。1794年,10名俄罗斯正教会修士到阿拉斯加传教。1867年,美国买下阿拉斯加,教徒遂向阿拉斯加以外的地方迁移。1872年,东正教会把教区从阿拉斯加迁到旧金山。1905年又迁到纽约。1922年希腊正教会设立总主教区(总部在纽约)。教会有4所神学院。
除俄罗斯正教会之外,美国还有希腊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阿尔巴尼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和乌克兰正教会。
佛 教
美国约有300多万佛教徒,多数是日本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但在美国受佛教影响的人数远大于佛教徒数。其中日莲正宗教徒有25万人,其余为大乘北传、藏传、南传上座部佛教徒。有500多个佛教组织(其中全国性组织有40余个)、近百座寺庙和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和习禅中心,
佛教传入美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世纪下半叶,日本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佛教随着日本移民进入夏威夷群岛。后又传入旧金山等地。同时中国佛教亦开始传入。当时的信徒主要是日本人、华人和亚洲侨民。1875年神智学会在纽约成立,出版书刊,举办演讲会,宣传佛教。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大会”后,摩诃菩提美国分会成立。1899年日本净土宗在美国成立中心寺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唐人街出现儒、释、道合一的寺庙,供中国移民焚香礼拜。到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的净土真宗、净土宗、日莲宗、真言宗等都已在美国建立了寺院。美国的许多大城市均有僧人和信徒,连白人也有参加习禅者。二战中,日本佛教在美国的传教活动被勒令停止。1945年后,日本佛教在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地区得到发展,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佛教也开始影响美国。20世纪60年代藏传佛教在美国建立寺院及慈善、学术等机构。为适应美国的社会习惯,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祈祷形式、活动内容等逐渐美国化。有些寺院的会议大厅比寺院本身还大,青年人可以在里面打篮球、开宴会、看电影。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19世纪下半叶传入美国。目前有穆斯林约有700万人(也有人认为是200万或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3.5%。清真寺约有1000余座。美国穆斯林分别来自80个国家。阿拉伯裔穆斯林、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移民和非洲裔穆斯林(即美国黑人穆斯林)各占三之一。白人穆斯林相对较少,约7.5万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中东穆斯林移民4次大规模进人美国。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大约有100万伊朗人移居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叙利亚、埃及、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和其他数十个穆斯林国家的大批穆斯林移居美国,美国穆斯林总人口迅速地增加,每年都要新建一批清真寺。
美国穆斯林主要聚居在纽约市及加利福尼亚、密执安、新泽西、得克萨斯和伊利诺斯等12个州,但在美国各地都可以看见穆斯林。
美国有4个较大的穆斯林政治组织:美国穆斯林协会、美国———伊斯兰教关系协会、穆斯林公共事务委员会、美国穆斯林同盟。此外,还有由4个组织代表组成的美国穆斯林政治协调会。
道教
道教创立于中国。自唐代起逐步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后又传入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除华裔教徒外,本土居民也有信奉道教者。
在美国纽约、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休斯顿均有道观。纽约有天皇宫、应道宫,亚利桑那州有中孚道院,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有紫银阁,夏威夷有太玄道观。休斯顿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关帝庙,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飞檐翘角,古香古色。香港青松观主持侯宝垣在美国建立了“道教美洲青松观”和“道教美洲总会”,扩大了中国道教在海外的影响。
美国的道教研究的兴起,是推进道教在美国传播的一个因素。美国的道教研究始于19世纪,最早是由基督教传教士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向美国公众介绍。其后又有一些美国学者研究中国道教的专著(如《中国炼丹术考》),道教经典译著(如《抱朴子内篇》)等在美国出版。不少华裔学者亦以专著、论文及译著等方式,向美国民众宣扬道家思想和道教知识。
除以上这些主要宗教外,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宗教几乎在美国都有信徒。
纽约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华尔街和百老汇的交界处,是一座历史超过300年的英国国教(圣公会)纽约教区的古老教堂。现在的教堂建筑建于1839年至1846年间,祝圣于1846年5月1日基督升天节(Ascension Day)(祝圣是指通过一个宗教仪式宣布此处可以正式用于宗教活动)。
当时三一教堂是曼哈顿下城最高的建筑,也是进入纽约港船只的欢迎灯塔。它被认为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经典实例。三一教堂于1976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三一教堂是纽约市300多年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696年,殖民地总督本杰明·弗莱彻(Benjamin Fletcher)批准了一群来自英格兰教会(圣公会)的教徒在曼哈顿下城获得一处土地用于兴建教堂的申请。教区于1697年5月6日收到威廉三世国王的特许状,规定了土地的租赁以每年60桶(一桶约等于8加仑) 麦子为租金。三一教堂的第一个主教是威廉姆·维希(William Vesey),他在教堂任职了49年,于1746年去世。附近的维西街(Vesey Stree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705年,安妮女王永久性地捐赠了一块面积为215英亩的土地给纽约圣公会教区,多年来这片土地一直被用于支持三一教堂和圣公会教堂的传道和布教工作。
到了1750年,纽约市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三一教堂的礼拜仪式已经人满为患,教会决定为其日益增长的交流活动建立第一个礼拜堂。1752年,圣乔治礼拜堂(St. George’s Chapel)在比克曼街和克利夫街的拐角处矗立起来。
1766年,纽约的人口增长至接近2万,教会又建造了圣保罗礼拜堂(St. Paul's Chapel),就位于维西街(Vesey Street)的街角上。今天,圣保罗礼拜堂是曼哈顿唯一保存下来的殖民时期教堂,也是这个区域不间断使用的最古老的公共建筑。2016年10月圣保罗礼拜堂迎来了250周年纪念。
现在的圣保罗礼拜堂是宗教活动中心、艺术中心、社区和解中心和为所有人提供避难的场所。
三一教堂见证了纽约三个多世纪的风云变迁。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总共曾有过三代教堂建筑。
第一代三一教堂是一个带有复折式屋顶和小门廊的质朴的矩形结构建筑,它建于1698年,位于华尔街,面向哈德逊河。建造教堂之前,这片土地原本是一个花园,后来被又改建成一个墓地。根据史料记载,传奇人物威廉·基德(William Kidd)船长为教堂的建造提供了人力和工具。
第一代三一教堂被1776年独立战争引发的纽约大火(Great Fire of New York)彻底烧毁。圣保罗礼拜堂则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一小队人使用吊桶将哈德逊河的水引到礼拜堂的屋顶从而令它幸免于难。独立战争之后,三一教堂以及前殖民地所有的圣公会教堂,从法律上与英格兰教会分离,不过它们依然属于世界圣公会组织的一部分。
第二代三一教堂始建于1788年,祝圣于1790年。这座教堂面向华尔街,比第一个更长,也更宽。新的教堂尖塔上升到200英尺高。当时的华盛顿总统和他的政府成员在纽约短暂的停留期间就在新的三一教堂做礼拜,纽约在这段时期也成为美国的首都。
1838到1839年冬天,纽约的一场暴雪导致教堂的一根支撑梁出现弯曲。一位名叫理查德·厄普约翰(Richard Upjohn)的建筑师被雇来修复这座建筑,但他建议拆除原受损建筑并重建新教堂。厄普约翰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忠实粉丝,他设计了这座全新的教堂,它的风格很像14世纪英国教区的教堂。
第三代三一教堂,也就是现在的三一教堂祝圣于1846年的耶稣升天节(Ascension Day)。这座三一教堂被认为是美国最早和最好的新哥特式(也叫哥特复兴式)建筑之一,它的尖塔高达281英尺,在1890年之前是纽约市最高的建筑。
如今矗立在华尔街西端尽头处的三一教堂已经成为纽约的地标之一。它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南端的世界金融中心地带。2011年的一桩诉讼揭露了三一教堂的总资产量,达到20亿美元,这是因为它拥有14英亩的曼哈顿房地产,以及哈德逊广场55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空间。接受土地捐赠使纽约三一教堂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教区之一。
这座三一教堂的东、北、南入口的三面青铜大门是整个建筑的亮点之一,它们都是由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构思设计,分别由三位当时著名的雕刻家于1893年全部创作完成。正对华尔街的东门是著名奥地利裔雕刻家卡尔·比特(Carl Bitter)的作品。东门和北门上各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浮雕,上面描述了教堂的历史和圣经的故事。南门则讲述了纽约的历史,其中有一幅记录的是第一代三一教堂的祝圣仪式。
三一教堂内部空间非常开阔,穹顶高耸。绘有圣经故事人物的彩绘玻璃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庄严的宗教气氛。花窗玻璃以红、蓝为主色调,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也是十分精巧繁复。
z s
这些彩绘玻璃长窗,从入口一直延伸到圣坛两侧,最引人注目的是圣坛上方的圣坛窗。这是个绝妙的哥特式尖拱设计,上面描绘了耶稣、圣彼得、圣马太、圣马克、圣路加、圣约翰和圣保罗,色彩令人眼花缭乱。许多其他的宗教人物和主题也在这幅巨型彩窗上被呈现出来,包括三一和圣餐。
三一教堂属下总共有三个墓地,华尔街和百老汇的三一教堂墓地,第155街的三一教堂陵墓,以及圣保罗教堂的墓地。许多美国著名的历史人物都葬在这里。三一教堂的墓地里有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宪法起草人之一,以及第一任的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蒸汽机先驱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和纽约大学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加勒廷(Albert Gallatin)的坟墓。
墓园中还有一座约翰·瓦兹(John Watts)的青铜雕塑。生于1749年的约翰·瓦兹是纽约著名的律师及政治家。这座雕塑是乔治·埃德温·比斯尔(George Edwin Bissell)的作品,是由瓦兹的孙子约翰·瓦兹·德佩特(John Watts DePeyster)于1893年委托建造的。
9 / 11恐怖袭击对仅位于三个街区外的三一教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教堂被坍塌的双子大厦的废墟和灰烬轰炸。许多纽约人为了躲避外面的混乱,在教堂的围墙内找到了避难所。来自世贸中心的大量建筑残片推倒了位于圣保罗礼拜堂外的一棵百岁无花果树。艺术家史蒂夫·托宾(Steve Tobin)将这棵树的遗体做成了一尊青铜纪念雕塑 - 三一之根(The Trinity Root),它至今仍矗立在三一教堂门前。
在超过300年的历史中,三一教区属下总共曾包括了11个不同的礼拜堂。其中一些礼拜堂的作用是为那些在曼哈顿邻郊普通住宅区里分散的交流者服务,另一些则是为了在那些并不那么富裕的社区开展传教工作。大多数的礼拜堂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独立出来。例外的是总督岛的百夫长圣哥尼利厄斯礼拜堂(the Chapel of St. Cornelius the Centurion)和圣保罗礼拜堂,它们仍然是三一教区的活跃组成部分。此外,三一教堂常常被称为“教堂之母”,因为在其历史上它为纽约大都会地区的300多座其他教会的教堂提供了援助。
今天,华尔街的三一教堂已经由创始时的一小群英国圣公会教徒建成的教堂成长为一个拥有1200多名成员,在当地和全球都有悠久历史的知名教堂。三一教堂陆续将当时从安妮女王那里获得的一部分土地赠与其他教堂,以帮助其他教会的建设,并利用剩下的部分来支持政府部门的需要。从1709年成立第一所慈善学校,到支持致力于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圣公会首位非裔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到今天运作各种各样的教会慈善事业的项目,三一教堂已经演变成为顺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化世界,并致力于满足大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公共社区。